遵生养命|阐释“动处炼性,静处炼命”( 二 )


(2)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 , “动处炼性”要求做到“子臣弟友 , 必求尽道” 。 所谓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关系、朋友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包括同事关系和临时的工作、事务关系) 。 在处理这些关系时 , 如能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各种规则 , 这便是“尽道”的表现 。 比如说 , 在亲情方面 , 要做到孝敬长辈 , 爱护同辈 , 关怀下辈;在朋友关系方面 , 要做到亲切的关心 , 热情的帮助;在一般社会关系方面 , 要做到诚信、谦逊、宽容 。 如能做到这一些 , 不但提升了自己的人品 , 而且还会得到别人的友善回馈 。 这样 , 内心便会产生一种温暖感、满足感和恬适感 。 这样的内心体验 , 便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
(3)从个人的生活角度看 , “动处炼性”要求做到“衣服饮食 , 必求适宜” 。 这是强调一个人对日常物质生活的要求 , 应该适度 , 不要奢求 , 不要攀比 , 不要追求时尚 。 这样 , 就能始终保持一种淡泊、恬静的心态 。 反之 , 如果不加控制 , 一味追求物质享受 , 将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庸俗化 , 甚至堕落 。 一个贪图物质享受的人 , 其内心世界是永远不可能安静的 。 这实际上是对精神的残害 。 所以说 , 控制物欲也是对“性”的很好修炼 。
2.“动处炼性”的具体心理操作
上述“动处炼性”的几个原则 , 是日常事务应酬时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 在这个前提下 , 就具体场合而言 , 在心理操作方面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
(1)“随来随应 , 随应随忘” 。 它强调办理任何事情都要从容、淡定 , 事情过后即要马上把它忘掉 。 要忘的彻底 , 过后再也不要回忆当下发生的事情 。 这是因为 , 在处理事情时需要反复动脑筋 , 这样大脑便会持续处于兴奋状态 , 如果事情过后迅速予以淡忘 , 即可让交感神经的张力降低 , 副交感神经的张力提高 , 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会随之增强 , 于是便能较快地恢复平静的心态 。 所谓“心定性自定” , 这对“性”的修炼是十分重要的 。
(2)待人接物 , 公平大度 。 黄元吉说 , 处理日常事务要“称物平施 , 毫无顾虑计较” 。 “称物平施”出自《周易》 , 原意为根据物品的多少 , 公平合理分给他人 。 这里强调办理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公平、公正 。 “毫无顾虑计较”即是宽容大度的意思 。 一个人如能公平、公正地待人 , 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 便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 , 人际关系融洽 。 这样 , 内心便会充满祥和、欢快之感 。 有益于“性”的修炼 。
(3)及时进行自我反省 。 黄元吉说 , 在日常处理事务时 , 要“对境而有返勘之念” , “稍有念动欲起 , 人不指责于己 , 即己亦有不安之处” 。 这是强调做任何事情 , 都要及时进行自我反省 , 及时清除私心欲念 。 这是高度自律的表现 。 这样便能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 , 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行和德性 。
总之 , 在日常的事务应酬中 , 如能做到“随来随应 , 随应随忘”;如能做到待人接物公平大度;如能做到及时进行自我反省 , 那便是很好的“动处炼性” 。
三、关于“静处炼命”
黄元吉说 , “静处炼命”这个“静” , “亦非不动之谓 , 乃无事而未应酬之谓也” 。 也就是说 , 这个“静”并不是指人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 而是指日常生活中没有应酬时的状态 。 比如说一个人在看书 , 看电视 , 或和家人、朋友一起聊天 , 一同散步 。 此时心态轻松、悠闲 。 这个时候可以不经意地、自然地进行命功修炼 。 黄元吉说:“我能于无事之际 , 无论行住坐卧 , 总将一个神光下照于丹田之处 , 务使神抱住气 , 意系住息 , 神气恋恋两不相离 。 如此聚而不散 , 融汇一团 , 悠扬活泼往来于丹田之中 。 如此日积月累 , 自然真气冲冲包围一身内外 , 而河车之路通矣!”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静处炼命”的几个修炼要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