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呢,不必总执着“做自己”( 三 )


一方面 , 每个人必须以个体之躯与大环境的困难斗争 , 只有变好的义务 , 却很难有求助的权利;另一方面 , 举目望去 , “好”的模版非常单调 , 如果一个人心中的好不属于其中 , ta就只能在自己和社会之间二选一 , 选择哪一个 , 都有随之而来的痛苦 。
这也是为什么 , 一种非典型的“好”开始被我们所关注 , 比如《螺丝不肯拧紧》的陆庆松 , 比如《平原上的娜拉》中的刘小样 。
打开豆瓣 , 三不五时地就会看见一些都市传说 , 某人的90后同事突然出家了 , 才发现寺庙里原来有好多清北毕业的;某人的女性朋友在大城市打拼到中高层 , 有一天突然辞职卖房回家种地去了 , 一天天都过得很开心 。
近年流行的许多影视作品 , 也有许多“都市边缘人” , 本来被主流价值观认为是不值一提的人 , 被描绘为像“烟囱里排出去的烟灰一样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人 , 却仍然能够坚持演奏 , 自得其乐地聚在一起生活 。
|人生呢,不必总执着“做自己”
本文图片
当我们看见他们 , 心中的某个部分就能喘一口气 , 哦 , 原来这样也可以生活 , 如果是这样的话 , 也许我还是能做到的 。
做更好自己的渴望 , 或许一直蛰伏着 , 它也许会永远蛰伏下去 , 除非得到一些耐心、一些帮助 , 或是有时候 , 能够遇到一些同类 。
03.
不存在“我就是这样的人”
关于“做自己” , 最复杂也最多争议的一个问题 , 是关于真实 , 也可以说 , 是关于塑造 。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日剧《大豆田永久子和三名前夫》 , 大豆田的妈妈既想要抛夫弃子追求自由 , 又想要留在家庭之中 , 让大家都开心 。 她的爱人说 , 这都是真实的她 , 怎么选都是她自己 。
这是真的吗?
不妨换成这些更熟悉的网络争议:一个女生喜欢穿JK制服 , 同时又想要摆脱被凝视被物化的身份 , 这两种愿望是同等的吗?她觉得穿JK的自己很可爱 , 可是为什么JK会让人显得可爱?为什么她希望自己是可爱的?
一个化妆的女生怎么才能确定 , 到底自己想要化妆是为了取悦自己 , 还是取悦别人?
大豆田的妈妈 , 她想要留在家人身边 , 想要让他们开心 , 这份心情完全可能是真诚的 。 可如果仅仅考量到这里 , 对于增添她的幸福似乎毫无帮助 。
我们要问的是 , 她的这个愿望 , 有多少是因为这样的想法 , 从小到大可以得到身边人和社会的鼓励赞同 , 而相反的想法会被打压?
会不会是她的某种渴望能让家人开心 , 相反的想法却会造成冲突 , 而她的性格特质不喜欢冲突或者喜欢让别人开心?这种力求和谐和自我奉献的特质 , 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做自己”从来不只是自己的事 , 我们无法完全脱离环境去讨论“自己” 。 困难在于 , 有一些环境 , 本身很可能正是这个人需要摆脱或克服的 , 但由于长期去适应环境 , 我们已经分不清楚哪一些个性和愿望是自己的 , 哪一些是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伪装 。
|人生呢,不必总执着“做自己”
本文图片
之前网络上掀起一阵关于全职主妇究竟是否可取的讨论 , 不同立场的两方吵到不可开交乃至互相鄙视 , 支持的人觉得 , 这是她自己真心向往的生活方式 , 没有人有权阻碍她的自由;反对的人则认为 , 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下没法谈个人意愿是否真实 , 何况这么做还会压缩女性的公共空间 。
这样的争论或许很难达成共识 , 因为双方完全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