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呢,不必总执着“做自己”( 五 )
这样的人听起来很罕见吗?绝非如此 , 回想一下大名鼎鼎的“平庸之恶”这个概念 。
阿伦特旁听了对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 , 她试图说明 , 一个普通人是如何犯下巨大的罪行 , 并且完全不感到自己有罪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阿伦特认为 ,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 一个不考虑如何与自我相处的人 , 反而什么都可能做得出来 。
艾希曼的恶行是罕见的 , 但若是换一个时代 , 他不过就是一个擅长接受现实、服从指挥的“普通人” 。
而和艾希曼相反 , “做自己”的人 , 需要在现实之外 , 另外建立一套内心标准 。
毫无疑问 , 有了两套标准 , 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时候 。 不一致有时候是痛苦的 , 在一些极端的情形下 , 你甚至能听到自己的灵魂与现实格格不入 , 被搅动被磨损的声音 。 既然如此 , 为什么不聪明点 , 放弃“无用”的内心标准?
因为我们是人 , 而非机器 。 多出来的这套标准 , 增添了心灵和世界的深度 , 也是正义的真正保障 。 面对现实中失意痛苦的人 , 人心中的那套标准可以告诉ta , 这不是你的错 。
尾声.
对于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 , 历史上有过数种答案 。 在宗教时代 , 人要做神的子民 , 该做什么自有教义裁决;在民族主义时代 , 个人是国家的公民 , 为了群体的需要而奉献;在启蒙时代 , 人应该听从于理性的要求 , 做进步者 。
所有这些答案 , 都有着明确的好坏标准 , 当人彷徨迷惑时 , 像奥古斯丁说的那样 , “他不能做他意愿的善”时 , 总有一个外部的力量来引导或者裁决他 。
而“做自己” , 是这几个答案都陆续破裂 , 失去了可信度之后 , 被提出来的新答案 。
它最大的特点 , 就是不具备公共的标准 , 因而在过程中 , 会明显地感觉到“我与别人”以及“我与自己”之间的拉扯 。 但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 这一份拉扯感 , 正是我们为彼此的自由与幸福作出的努力 。
做自己是一项浩大的重新制定标准的运动 , 运动或许成功 , 或许失败 , 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没有定论的未来 。
对于参与其中的人 , 召唤我们的并非未来的胜利 , 而是每一个塑造自己的瞬间 , 是过程中无数的选择、遭遇、新的渴求、欣喜、伤痛 , 这些点亮生命的时刻超越了任何一种结局 , 让人最终可以坦然地说:我曾活过啊 。
本文图片
图:《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最高的离婚》
撰文:陆飞
编辑:苏小七
监制:猫爷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致我们人生中,那些说散就散的人
- 张萌: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我有三大方法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认真生活的心境
- 换一种思维,换一种人生
- 本文转自:河南法制报如果人生像考试一样 夜读|来,对一下人生答案
- 恋爱|老年人想好好谈个恋爱,咋就那么难呢
- 01小梅和老公是大学同学 婚姻出现危机时,大可不必觉得自己的后半生就无望了
- 生命的价值 人活着的意义是明白人生,回到快乐的人生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