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呢,不必总执着“做自己”( 四 )
谁对谁错?不妨参考福柯的意见 , 为了解释“自我”的问题 , 他区分了“解放”和“自由实践”两件事 。 在很多人看来 , 解放即自由 , 把人从压抑他的社会环境中解放出来 , 他就是自由的了 。
但是福柯说 , 这种观念是有风险的 , “认为存在着一种人类的本性或基础 , 作为某些历史、经济以及社会过程的结果 , 并且它一直受到压迫机制的掩盖、疏远或约束 。 依据这种假定 , 人们所要做的 , 就是打破这种压迫局面 , 从而就会获得自我和谐 , 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或者重新与自己建立充分而积极的关系 。 ”
但是并没有这样一种本性 , 也从来不存在“我就是这样的人” , 甚至不存在“是人就一定会需要这个” 。
在压迫之下 , 无法界定女性的选择是否完全是自由的 , 但即使解放了 , 每个人仍然需要运用自由 , 来探索自己的意愿 , 也许她会发现 , 自己才是真心想穿高跟鞋、化妆、当全职主妇 。
认为她们不会有这样的愿望 , 和从前认为她们只有这样的愿望一样 , 是我们过于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 。
再比如很常见的“人是理性的动物”“虎毒不食子” , 它暗示了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可以找到人之为人的那个单一“本质” , 和人作为种群成员的固有特征 , 好像所有存在过的人类 , 都有同一个本质 , 那就是都天生适合当家长 。
这种想法 , 在人性越来越复杂和多样的现代社会 , 无疑已经不再合适 。
回想一下 , 当下的这许多话语 , 让我们无意识地对于世界和人怀着怎样的一种印象?是不是认为人不过是受自然或历史法则支配的动物 , 淹没在生产和消费的集体生活中 , 每个个体可有可无?
这种以“我们”代替“我” , 以普遍性代替个别性的心理 , 早已深入生活日常 。
本文图片
反过来看 , 这也是“做自己”最革命的一面:如果每个人都去“做自己” , 世界就有了许许多多的人 , 而不只是一种人的复制 。
这像是一种魔法 , 让被合并同类项后的“十颗水果” , 还原成了三串杨梅、五片西瓜、两只椰子 。 在这个更多风味的世界里 , 大豆田妈妈或许可以重新理解 , 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
04.
把自我作为道德
关于“做自己”的所有困惑 , 都无可避免地指向一点:“做自己”和满足他人 , 以及适应社会之间 , 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 既然如此 , “做自己”是不是自溺自私的不道德行为?
答案是恰恰相反 。
晚年的一次采访中 , 福柯被问到了这个问题:当自我关注与关注他人相分离时 , 它是不是有变成绝对之物的危险?自我关注的这种“绝对化” , 难道不会成为向他人行使权力(从控制他人的层面而言)的方式吗?
他的回答是:“不会 , 只有当人们不关注自我 , 并且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之后 , 控制他人和向他人行使专横权力的危险才会出现……那个观念很晚才出现 , 即当自爱变得可疑 , 并且最终被认为是各种道德过错的来源之一时 , 它才会出现 。 ”
自爱何时变成了一件道德上可疑的事?关注他人和自我奉献 , 为什么就成了比关注自我更好的品质?
说到底 , 为什么“做自己”会在这个时代成为一种流行话语?正是人们的自我觉醒了 , 发觉在主流话语和现实标准中的“好”不仅越来越难以完成 , 而且本身并没有十足的说服力 。
我们为什么要做那些事?为什么我的人生是另一项事业的手段 , 而不是自己的目的?
不去考虑这些事情的人反而是不道德的 , 这听起来有点违背常理 , 但其实很简单 。 一个人完全按照“现实”的逻辑去行动 , 无疑最容易获得现实的好处 。 假如只想要这种好处 , 人们根本不需要做自己 , 只需要去理解现实 , 依据现实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就可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致我们人生中,那些说散就散的人
- 张萌: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我有三大方法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认真生活的心境
- 换一种思维,换一种人生
- 本文转自:河南法制报如果人生像考试一样 夜读|来,对一下人生答案
- 恋爱|老年人想好好谈个恋爱,咋就那么难呢
- 01小梅和老公是大学同学 婚姻出现危机时,大可不必觉得自己的后半生就无望了
- 生命的价值 人活着的意义是明白人生,回到快乐的人生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