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劳动报摘要:记者走进了模具生产车间 火热一线|“95后”电焊工李传信:迎热而上,他离几百度的焊点最近时只有10厘米

本文转自:劳动报摘要:采访人员走进了模具生产车间 , 采访到“95后”电焊工李传信 , 体验了一回高温一线电焊工的艰辛 。
本文转自:劳动报摘要:记者走进了模具生产车间 火热一线|“95后”电焊工李传信:迎热而上,他离几百度的焊点最近时只有10厘米
文章图片
还未正式入伏 , 上海已持续“高烧”20余天 。 38、39摄氏度的高温炙烤着大地 , 热浪滚滚 。 当人们纷纷躲进空调房享受西瓜、冷饮时 , 在位于嘉定工业区的亿森(上海)模具有限公司(下称:亿森)的模具生产车间里 , 电焊工们却依旧挥汗如雨 。 为了加紧生产的脚步 , 他们的劳动热情 , 甚至比外界气温更高 。 近日 , 采访人员走进了这里的生产车间 , 采访到“95后”电焊工李传信 , 体验了一回高温一线电焊工的艰辛 。
本文转自:劳动报摘要:记者走进了模具生产车间 火热一线|“95后”电焊工李传信:迎热而上,他离几百度的焊点最近时只有10厘米
文章图片
与高温相伴 , 他是最美“逆行者”
虽然一旁的工业电扇开足了马力持续运转 , 可从空调间走出来的采访人员刚进入模具车间 , 还是感觉像走进了一个特大号“蒸笼” , 耳边还不时充斥着此起彼伏的焊割声 , 伴随刺眼弧光 , 让人燥热无比 。 因为生产车间是整体开放式厂房 , 面积有2000多平米 , 总体高度近十米 , 这也导致工厂无法安装空调设备进行降温 , 对这里的工人们而言 , 每年夏季都有不小的“烤”验等着他们 。
“外面气温大概38、39度 , 车间里实测温度至少也有35度上下吧 , 焊接作业前的温度甚至可能高达几百度 。 ”头戴一顶蓝色安全帽 , 放下防护面罩和焊钳的李传信来到采访人员面前时 , 深蓝色的长袖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 即便是被口罩遮住半张脸 , 依旧能看见他额头的汗水顺着脖颈直直流下 , 有几颗还兀自挂到了他的睫毛上 。 趁着喝水的间隙 , 李传信给自己换了只口罩:“作业10多分钟 , 就像淋了一场雨 , 防疫要求佩戴口罩 , 没一会儿就得换一个 , 否则也会湿透 。 ”
本文转自:劳动报摘要:记者走进了模具生产车间 火热一线|“95后”电焊工李传信:迎热而上,他离几百度的焊点最近时只有10厘米
文章图片
20岁那年 , 李传信离开家乡来沪打工 , 应聘进入亿森 , 在这家从事汽车外覆盖件模具、铝板件模具及检具的设计与制造的企业一干就是6年 。 他说:“这是我在焊接车间度过的第6个夏天 。 其实这么些年我早已经习惯与高温相伴 , 最近距离贴着高温焊点只有10厘米 , 我都没有想过不干 。 ”从最初握起1公斤重的焊钳手臂都会酸软到抬不动的“后辈” , 到如今高温天忙前忙后也不停歇的“焊将” , 李传信实现了自我蜕变 。
李传信告诉采访人员 , 奔驰、北汽集团、长安、大众、福特、吉利、捷豹路虎、雷诺日产、理想、上汽乘用车、通用、沃尔沃、蔚来、小鹏、一汽集团……市面上叫得出名字的汽车品牌 , 都是他们的客户 。 虽然疫情期间他也与工友们一起守厂80余天 , 可部分生产进度依旧有些赶 , 李传信说:“所以高温天我们也不能轻易下‘火线’ 。 ”李传信的工作与普通焊工也有所区别 , 还时常需要与机器人合作完成生产 。 随着李传信的脚步 , 采访人员在二楼作业区内看到了塑料幕布后他的工作拍档——“庞然大物”机器臂 , 只见某款汽车后弹簧左/右上支座总成零件的焊接作坊中 , 机器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弧焊作业 , 而电焊工则要不断进出幕布 , 配合机器手臂完成装夹、焊接 。 “我们也知道里面的温度是更高更热的 , 可哪里都需要‘逆行者’ , 保证焊缝光洁、无咬边、气孔等焊接缺陷 , 还有一些单靠机器无法做到的 , 只能凭借有经验的焊工手工焊接来完成 。 ”李传信坦言 。 采访人员试着向边上摆放整齐的零件探出手 , 隔着很远都能感受一股热力 , 更别提焊工们还要端着刚焊接完的零件进出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