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心理学家:人性本自私,我们都住在主观世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关于人性的本质是善是恶 , 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 儒家学派中两大代表孟子与荀子就有着针锋相对的观点 。
于孟子来看 , 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 , 羞耻之心 , 辞让之心 , 因此他主张性本善 , 而荀子则认为人天性中就有无数弱点 , 比如贪嗔痴爱怨憎 , 所以他主张性本恶 。 不管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 它都有一定的依据 , 因此这个争论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 。
那么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千个读者 , 一千个哈姆雷特 , 各人心中自有评说 ,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 人性可以性本恶 , 也可以性本善 , 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
那么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学家又是如何看待人性的?
本文图片
不可置否 , 这两种观点成立的前提就是人性要么非善即恶 , 要么非恶即善 , 这两种善恶导向其实都是一种过于极端的体现 , 它将人性太过的简单化与极端化 。
在《人性论》一书中 , 它将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关人性善恶之争的四种观点整合到了一起 , 认为人性无非善恶 , 犹如白纸 , 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善与恶 , 性善是人的优点 , 性恶则是人的弱点 。
正如创建经验主义的先驱约翰·洛克的“白板说” , 人的善与恶 , 甚至一系列习性都是环境的产物 , 不是先天就存在的 , 白板说否认了遗传对人的作用 。
那么人性的善与恶 , 究竟是先天性产物还是后天经验的影响 , 这里便不多做赘述 , 白板说也只是给了一个思维角度 , 让我们不要狭隘于非善即恶 。
本文图片
在心理学家眼中 , 人性无关善恶 , 人性是复杂的 , 是多元化的 , 其实人性还可以有其他答案 。
在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眼中 , 人性是自卑的 , 是先天存在的 , 因此在他的理论中强调“追求优越” , “自卑与补偿” , 这两个观点都是建立在人性自卑的基础上 。
可见 , 人性并不是非善即恶 , 人性是纷繁多样的 , 不同的角度来观测人性 , 便会得到不尽相同的答案 , 其实如果非要在善恶之中抉择 , 那么人性本自私或许才是最标准的答案 。
或许从自私这个角度来看 , 人性是恶 , 因为自私在大部分时候带有一定的消极与贬义色彩 , 然而并非如此 , 自私其实不应该非要划分到消极或者是积极领域 。
本文图片
自私 , 并不是善 , 也不是恶 , 你可以理解为它是这两种物质的结合体 , 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它与这两种物质全然无关 。
自私让人在世界上得以生存 , 自私也让人通过竞争争取更加优越的资源 , 而文明也从中衍生 , 自私从宏观角度来看 , 推动了文明的进程 , 也增加了社会的优胜劣汰的残酷性 。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 , 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 , 所谓的自我实现就是指 , 个体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或潜能 , 并使之完善化 。
这其实也是一种自私 , 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满足自我诉求 , 无论是精神诉求还是物质诉求 。 而阿德勒眼中的追求优越 , 弥补自卑也是一种自我超越与实现的表现形式之一 , 这并不能单一地用善与恶来做评判 。
本文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我们终究和次爱的人,一起欢喜了余生
- 潜规则 人性“潜规则”:弱势的成年男女,该如何正确反击?!
- 人生有时很短,只要不放弃,终究会有一天得到你想要的
- 看懂人心,理解人性
- |这场“站”役,终究还是我赢了——一座岗楼哨的自述
- 躯体化 13岁少女无故背痛,竟是躯体化抑郁?
- 人性的弱点|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身上从来不缺少耐心两个字,很厉害
- |帮女友抢九价HPV疫苗,研究生发现商机!警方:犯法了
- 硬度 “长度和硬度,究竟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