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果拉|1973,排长蒋松柏,是查果拉的骄傲( 二 )


12月上旬我们返回队里,临走时,群众对我们说:“要是过去,碰到今年这样大的雪,人和牲口都没有办法活下去了 。今天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金珠玛米来帮助我们抗雪救灾,谢谢你们!金珠玛米呀咕嘟 。”
查果拉|1973,排长蒋松柏,是查果拉的骄傲
文章图片
查果拉哨所一号阵地(由查果拉老兵张朝勇提供)
二、执行“封堵”任务
一排一班执行战斗任务时,通常是“尖刀班”或者叫“啃硬骨头班” 。平常执行特殊任务基本上也是一班 。
1969年初, 边防队在接到西藏军区:“一股叛乱土匪可能要出境, 在边境通道实施封堵” 的电报命令时, 队领导就决定由一排一班班长王友荣率领一班战士, 背上一周的主副食, 战备锅,战备柴禾(那时每个班每个人平时都要捡上包装罐筒的木箱子, 劈成筷子细的柴禾, 用绳索捆好, 放在一边, 执行特殊任务就背上, 还要夹带旧报纸,在野外作为引火柴 。)徒步前往格洪杰格摩山口, 实施封堵任务 。查果拉距该山口约18公里, 该山口海拔高5853.5米, 左邻空扬米山口﹙海拔5455米﹚, 右邻达吉山口﹙海拔5301米, 属塔克逊巡逻的山口﹚ 。在此山口执行封堵任务居高临下, 左右山口都能观察得一清二楚, 一有风吹草动, 情况尽收眼底,而且还能俯看到B国措纳木据点的动静(相距10多公里) 。
查果拉|1973,排长蒋松柏,是查果拉的骄傲
文章图片
在执行封堵任务时,存在的困难:
一是气候特别恶劣,高海拔春冬季节正是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特别艰苦, 满地都是积雪, 而且又沒有其它遮挡物避寒 。特别是在深更半夜到天快亮时, 温度降至零下30多度, 朔风凌厉八. 九级, 飕飕直响如口哨;降霜如雪, 覆盖着大地,霜冻泥土成裂缝,用“风刀霜剑严相逼” 来描述 恰如其分,不为夸张 。雪上加霜的滋味铭刻在我心中 。
二是在生活上:煮饭难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 各班外出执行特殊任务、长(短) 途拉练等都是携带两个汉阳锅(称铁皮锅)、一个煮饭, 一个烧开水后就炒菜用,汉阳锅煮出来的干饭, 锅底是糊饭、中间是夹生饭、面上是生饭 。稀饭就是把米熬得稀烂, 米心也是生的 。煮面疙瘩时, 除一名观察员而外, 其他几个人就围着锅台煮面块,把面粉揉搓成指拇头大的小丸子, 用两手掌的合力一压, 就成为面块丢入锅中, 先下锅的面块煮成面糊糊, 后下锅的就成浆糊糊粘上煮不熟了, 就成为夹生面块 。说是煮面块, 不如说是煮面糊糊更为确切 。在西藏高原海拔4500米以上野外,用这种铁皮锅煮干饭, 若能煮成七、八分熟, 你的高原野外炊事技术就算优秀了 。
三是吃饭艰难, 不论是吃夹生饭还是吃面糊糊, 在那北风凛冽,寒气逼人的山口, 开始能吃上一两口热饭或热面糊糊, 尔后就吃冷饭或冷面糊糊了, 最后就是“呛子”饭, 面糊糊冻在碗里和筷子上面,根本无法吃进嘴里 。沒有经历过在雪域高原用铁皮锅煮饭生活的人,是不会体会到煮饭难、吃饭难的个中滋味 。
至于在野外睡觉难、“方便”难, 不详细叙说 。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要生存下来,你总要有顽强的意志去适应自然环境 。本次在野外72小时, 锤炼了我们适应雪域高原生存环境的能力,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予的封堵任务 。
三、人体极限生存试验
1971年8月9日, 上海某研究所人员,就人体如何适应高原生存,来到查果拉哨所进行研究 。
当时我的身体还算是比较好的, 领导就选中了我和其他5个身体比较強健的战士一起, 到海拔6000至6500米以上的地方, 去考察人的意识反应, 空气适应能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