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堆拉|1973,杨星火把乃堆拉官兵,比作是西藏高原上的“雪域雄鹰”
文章图片
工作笔记31杨星火
文章图片
乃堆拉哨所的红旗飘扬
一、采访157团2营5连副指导员陈克福
我是1970年8月初来到二营五连驻地乃堆拉 。乃堆拉,藏语译为“风雪最大的地方” 。乃堆拉位于亚东西南方向29公里处, 亚东公路直通乃堆拉山口, 山口顶部海拔4400—4600米左右, 两侧地形陡峻 。边境线长二千余米,共分若干个执勤点 。这里风雪大雾四季不断,每年平均有4个月大雪封山,有时达半年以上,大雾笼罩长达200多天 。海拔4300多米的乃堆拉哨所与印军哨所阵地仅一网之隔 。
印方由18个阵地编成, 约一个加強营兵力;公路也通至山口 。双方公路只有30米左右未接通 。正面30米处,有印一个观察所 。
印军驻山口的哨所居高临下, 地形对我不利 。乃堆拉山口是中锡边界主要山口之一, 也是双方兵力对峙之地 。与印军一线相隔, 尺咫对峙 。距敌阵地最近点30米 。我们既要同武装敌人作斗争, 又要同金钱美女作斗争, 还要同恶劣的气候作斗争, 政策性强,策略性高 。
文章图片
乃堆拉哨所的一号阵地
(一)阶级教育 。
划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荣与耻界限;苦与乐的界限;生与死的界限 。敢同恶魔争高下, 不向印度反动派让一寸土地 。一排三班守一号阵地,比全连阵地高100多米 。全班同志却说:“我们每站一班岗,都是保卫毛主席,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我们守卫的边防是中国领土,决不能守丢一寸 。”班长陸世龙﹙上海人﹚,他带头用麻袋背石头修工事, 维修堑壕,每一麻袋石头在80到110斤左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战士们都自觉跟着班长干 。该班的堑壕任何时候都保持着战备的要求,抗敌的要求 。他们把艰苦环境当成磨练红心的好地方 。吃苦不叫苦,再累也不怕累 。
六0炮班把仇恨集中在炮弹上,风雪中坚持演练,他们的口号是:“为保卫毛主席吃苦最幸福,为消灭入侵敌人献身最光荣!”
文章图片
守卫乃堆拉哨所的制高点
(二)政策教育
我们组织干部战士认真学习《中钖边境政策规定》、 《阵地管理具体规定》,“五不”规定,即:不吃亏、不示弱、不主动惹事、不开第一枪、不越界一步 。上级还规定不得丢失任何东西 。熟悉国界和边境的一草一木一石 。
1970年10月3日,三号阵地上,机枪三班许开成見对方阵地上寂静, 甩石头试探 。次日就开始有动静 。
每月评论党员,办好教育学习班, 分析内部思想情况, 防止出政治事故 。扫阵地, 修补工事,雪再大, 交通壕也要保持畅通 。白天昼夜背水, 利用雾天搞好战备训练 。
文章图片
铲雪开路
藏族战士平措,1970年入伍, 团员, 荣立三等功一次 。他向申忠扬说:“哥哥是名党员, 我是吃苦的农奴,不能越境私跑 。我家过去被农奴主剥削, 过得人不人, 鬼不鬼的非人生活 。现在在国界上站岗执勤, 一定要珍惜家庭荣誉,自己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 一定要珍惜” 。他说:“印度兵瞎宣传印度有自由, 我们就批判 。他那个种姓社会制度, 人民有自由吗?我们在旧社会有自由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康怀|1973年,155团有个管理股长名叫康怀道,老婆说他是个“傻瓜蛋”
- 山口|这位岗巴营老兵,亲历1965达吉山口战斗。著名作家杨星火采访了他
- 文物|1973年成都工地挖出“神兽”,考古队慌忙撤出,后盖6层大楼镇压
- 杨星火|张振才,看到杨星火老师46年前对我的采访日记,我热泪盈眶
- 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 战友|47岁逝去的战友,我是你乃堆拉的兄弟,一路走好
- 杨星火|杨星火采访手记:1969年边境紧张,则里拉哨所与印军的对峙冲突
- 新兵|记忆犹新:1973年冬,我们这群新兵,在天寒地冻中搞营建
- 查果拉|1973,著名作家杨星火眼中的查果拉官兵,他们让人尊敬
- 军方|1973军方看见秦始皇,秦始皇找到了长生不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