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二 )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文章图片
所有人终将老去 , 但总有人永远年轻 。
就像梁文道所说:“什么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少了 。 什么叫年轻人呢?就是在他前面路好像无限宽广 , 他好像能做很多不一样的事 。 ”
年轻的人 , 不会让自己停留在原地 , 而是要不断地向前走 , 去接触路上的美景 。 之所以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 就是要在漫长的人生中 , 不断地充实 , 不断地进步 , 永远做一个年轻的人 , 才可以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 总能迎接来高光时刻 。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文章图片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文章图片
今天的世界 , 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 。 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 , 使得终身学习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
现代的“终身学习”理念 , 出现于上世纪下半叶 。 1965年 ,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一词 , 使人对教育的本质、目的、课程、方法等有了新的认识 。 1994年 , 在“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 , 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定义:
“终身学习是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 。 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 , 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 ”
如此 , 对当代人来说 , 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发自个人的意愿 , 也是一种平等获得的权利 。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文章图片
中国人虽然并没有发明过“终身学习”的概念 , 但从来不缺少终身学习的理念 。
南宋大儒朱熹曾经有感:“学贵时习 。 须心心念念在上 , 无一事不学 , 无一时不学 , 无一处不学 。 ”其中就已经蕴含了明确的终身学习理念 。
终身学习 , 要时时学习 。 《礼记·学记》中强调:“大学之教也 , 时教必有正业 , 退息必有居学 。 ”校内和校外是不同的生活场所 , 可以接受到不同的知识 , 学生在校内要学“正业” , 在校外同样有自学的任务 , 要时刻保持学习 。
终身学习 , 要处处学习 。 “君子不器”的学习观 , 即是要求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哪种事业 , 都要广泛学习 , 博学多识 , 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局限于某些方面 , 而要成为具备多方面才干的人 。
终身学习 , 要人人学习 。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 孟子倡导“人皆可以为尧舜” , 其实都是主张对所有社会成员学习权利的肯定和尊重 。
终身学习 , 不仅是对个体的期许 , 更不失为一种社会理想 。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文章图片
可惜 , 在今天看来 , 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的终身学习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 。
曾经有一项网络问卷 , 有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忍受996?” , 有一半的人勾选了一个选项:“忙到没有时间找新工作”——找新工作都如此 , 遑论学习?
许多公司顶着高科技的光环 , 干着劳动密集的活 。 他们为人所诟病 , 是因为他们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精力与体力 , 用高强度的工作、高压的管理挤压着员工学习和提高的空间 , 在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 , 又以能力不够为由选择淘汰……年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 然而这种消耗式的用人机制 , 不过是让工作成为对人的驯化 , 让人只看到眼前 , 无暇思考东西 , 没空关注自己……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