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三 )


其实 , 终身学习不只是一个人的选择 , 也是人与社会之间本来应该有的一种默契 。 创造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 , 人与社会才可能和谐地共同成长 , 也是由古至今的智慧为我们留下的可取之处 。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文章图片

学习 , 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
世界是流动的 , 知识也是流动的、成长的 。 几年前的世界经济论坛上 , 有人指出 , 现在的小学生这一代人将来参加工作的时候 , 今天人们所从事的65%的工作都将不复存在了 。
世界变化之快如此 , 一种知识也可能很快就会过时 , 只有擅于主动的探索、具备通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 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里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文章图片
有一位北大教授曾跟学生开玩笑:“给你一叠纸 , 把你现在掌握的生物知识写出来 。 ”这时你会发现 , 这些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学了四年的知识 , 能写出来的也只有几张纸而已 。
然而 , 在传统思维里 , 我们大多数时候最看重的 , 不恰恰就是这几页纸?
书本知识像是工业化的产品 , 可以通过体系化的生产 , 把过去的知识传递给每个人 。 然而 , 一个人能学到的书本知识 , 毕竟只占人类知识很小的一部分 , 放到一段人生里 , 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也有限 。
书本知识可以无限地复制 , 却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它们堆出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设计师——因为有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 比如思维、灵感、视野、动机、价值观等等 , 都无法用文字来表达 , 而只存在于不断探索的个体经验当中 。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文章图片
有一则关于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轶闻 。 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 , 到各地作有关量子力学的演讲 , 每次讲的内容都大同小异 。 时间一久 , 连他的司机都记住了讲座的内容 。
有一次 , 司机提议说:“普朗克教授 , 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 , 不如这次到慕尼黑让我来讲 , 你戴着司机帽子坐在前排 , 怎么样?”普朗克说:“好啊 。 ”
于是司机走上讲台 , 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 。 谁知 , 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 , 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 司机灵机一动 , 说:“哇 , 我真没想到 , 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 。 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 ”
普朗克的司机巧妙地解了围 , 但是也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鹦鹉学舌 , 永远只能伪装成有知识的人而已 。 而真正的知识 , 只属于普朗克这样真正懂得、又有能力不断去开拓的人 。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文章图片
终身学习 , 不同于校园里静态知识的传受 , 而更体现一种对人生的全方位关怀:既要学会求知 , 也要学会做事 , 学会做人 , 学会探索 , 学会共处……
终身学习 , 是一种对身心有益的事情 。 如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 , 求其放心而已矣 。 ”指导人们主动学习 , 是为了“求放心” , 即找回本心 , 不让善良的本性受到物欲的污染 。
尽管时下很多网络课程产品通过贩卖知识焦虑来吸引人付费学习 。 但是 , 长远的终身学习 , 终究不能靠焦虑来推动 。 终身学习的目的 , 除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 还要有更广阔的着眼点 , 比如对自己的认识、对事物的推理 , 以及看世界的方式 。
大学毕业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