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故事。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结论!( 三 )


既为了“造福社会” , 也为了验证他从创办京瓷的经历中发现的奥秘——工作即修行、意识具有大威力 , 是否有普适性 , 稻盛和夫创办了KDDI(第二电电) 。 他说:“我一次又一次叩问自己的内心 , 是否‘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 反复逼问自己动机的真伪 。 整整半年后 , 我确信自己没有一丝邪念后 , 这才起步踏入通信领域 。 ”稻盛和夫在这家后来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 , 甚至没有给自己留上一股 。
3/ 故事是一个容器
商业之外 , 另一个容易观察到的戏剧化情景就是亲密关系 。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直言:“爱情就是一个故事 。 ”
厮打一生却没有离婚的夫妻 , 很可能因为他们都视爱情为战争式的故事;而一些看似美满的婚姻却瞬间瓦解 , 乃是因为各自有了不同的故事 , 或对所处的同一个故事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释 。
斯滕伯格说:“夫妻常常会争执谁的观点更符合‘事实’ , 但从‘爱情是故事’这个观点出发 , 人们很难找到关系中的任何事实 。 ”他更进一步指出:“我们常常被告诫‘做人要现实’ , 要区分我们告诉自己的故事与实际发生的情况 , 区分事实与虚构 。 若想了解一个人 ,关键是要发现他的‘真实情况’ , 摒弃我们的猜测或想象 。 然而 , 我们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一段关系的事实是为了符合自己想法的个人虚构 , 因此 , 我们在个人关系中无法割裂现实与虚构 。 在许多情况下 , 我们是由自己的故事混合而成的 。 ”
说到“对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解读” , 莱考夫和约翰逊有个观点:“语言表达是意义的容器” 。 他们发现 , 比如面对“我们需要新的替代能源”这句话时 , 美孚石油的总裁和地球之友的主席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 因为一方面 , 他们身处不同的故事里 , 同一句话在脑中自然会浮现不同的场景 。 另外 , 语言仅仅是容器而已 , 并不等同于意义 , 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 。
《人类简史》一书两年前走红 , 尤其是在商业世界中受到弄潮者的各种追捧 , 不知是不是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关于故事的惊天言论 , 让他们心有戚戚焉的缘故 。 赫拉利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人类历史就是讲故事的历史 , 智人因为有了编故事、讲故事的能力 , 才从远古人类“科”中脱颖而出 , 并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
因为种种编造的故事 , 大批不相识的人团结在一起 , 从神的故事到伟大的帝国历史 , 只要人们相信了同一个故事 , 就能够合作 。 另外 , 赫拉利认为近五百年的物质生活大繁荣是建立在人们相信“未来会更好”这个故事之上的 , 因为有这故事 , 才有了金融和扩大再生产 , 以及对科技的投入 。 换句话说 , 五百年来的工商繁荣其实建立在赫拉利认为的“庞氏骗局”之上 。
好莱坞名编剧麦基对电影故事的衰落现实表达了担忧 。 他说:“文化离不开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 , 如果不断耳濡目染于浮华、空洞和虚假的故事 , 社会必定会走向堕落 。 ”
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 , 当你沉浸在剧情中 , 感到强烈的情感刺激时 , 你在哪里?既可以说你在座位上 , 也可以说你在故事里 。 你因此度过了生命中的两个小时 。
而“我”究竟在哪里呢?人生故事的背后最终又是什么呢?麦基和我们一样的疑惑 。 他感叹道:“日复一日 , 我们寻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出的那一古老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但问题的答案总是在规避着我们 。 ”
“当我们力图使我们的手段合乎我们的梦想时 , 当我们力图将我们的思想融入我们的激情时 , 当我们力图让我们的欲望变成现实时 , 那一问题的答案始终躲藏在飞速流逝、难以捉摸的时间后面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