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趋利避害的人类,为什么会在灾难面前见了真情?( 二 )


习得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它受到社会道德的肯定和鼓励,因此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被不断强化动机以做出亲社会行为 。
心理学|趋利避害的人类,为什么会在灾难面前见了真情?
文章图片
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
亲社会行为本质上也是这种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
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
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心理学|趋利避害的人类,为什么会在灾难面前见了真情?
文章图片
此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情境依赖性 。
有研究显示,人们在少年阶段即已建立起户籍身份不同者存在差异的认识 。
在亲社会行为情景依赖性的博弈实验中,引入户籍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农村提议者会提供给对方显著更低的分配额,即拥有农村户籍身份的被试认为自己理应得到更多的分配,并不担心自己提出的分配方案会被博弈方拒绝 。
而另一方面,响应者在面对城镇提议者时也会显著提高自己所能接受的最小分配额,即被试希望拥有城镇户籍身份的博弈方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分配 。
即,被试群体认为,农村户籍理应得到更多照顾,而城镇户籍理应付出更多资源 。
心理学|趋利避害的人类,为什么会在灾难面前见了真情?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该研究还发现,捐赠信息的实名公开会对捐赠行为产生两种作用:
第一种作用是“筛选”效应,意愿捐款数额较低的人,会因为要实名公开捐赠信息,接受公开表扬而感到惭愧 。他们因此会通过不参与捐赠来避免捐赠信息的实名公开 。
第二种作用是“提拔”效应,意愿捐款数额较高,决定参与捐赠的人,会因为要实名公开捐赠信息,引致声誉动机,从而提高自己原本意愿的捐款数额 。
和谐生活你我共建
天灾面前我们携手共渡,和平年代却又你死我活 。
不论如何,比起为了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我们都乐于看到利于社会和谐、人类发展的亲社会行为越来越多 。
心理学|趋利避害的人类,为什么会在灾难面前见了真情?
文章图片
救灾期间,挂着类似条幅的车辆越来越多
从个人角度来说,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与他人发展良好的社会关系,对每个人的毕生发展都是有益的 。
因此,教育心理学中,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备受瞩目 。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可以从以下方式入手:
榜样学习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观察学习是人类习得知识技能的重要渠道,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如果采用较为温和的、非强制性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孩子也会从父母的教育、教养行为中学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
同时父母的行为,如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积极合作,并热心为他人排忧解难等,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良好榜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