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形色色的提问中,有一类是我最不待见的:
「我的男朋友/同事/老板是一个自恋+边缘型人格障碍/妄想症患者/偏执狂,怎么办?这种人是不是只能分手/送医/离他远一点?」
没有沟通,没有记录,只给了一条(来路可疑的)诊断,没了 。我看到这种话,就忍不住想问这个提问的人:你从哪里得到的这种诊断印象?谁教的?教你诊断的人是在教你帮助这个人吗,还是在为你提供一种单方面审判别人的理论武器?
在过去,诊断只能由专业人员来做,还要遵循特定的伦理,避免给人加重负担 。到了自媒体时代当然管不住了,所以,只能每个人自己约束自己 。
上周回答问题,有一个女生说她非常介意男朋友跟某个异性来往,结果呢,被男生定义为「控制狂」,男生认为自己的言行很正常啊,女生不满意是她自己的心理有问题 。有读者发现我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特别有针对性,不如平常那么中立:
对,这件事上我是有强烈的态度 。
我反感一切为了自身利益,给别人扣帽子的行为 。「反感」这个词有点重,但我认真想了想,还是用了 。在我这里就有这么重 。我在大学教过一门课:《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这门课从前翻译为《变态心理学》,后来改了,因为「变态」在中文语境里有一些侮辱的意味 。我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反复告诫选课的学生,我教你们不同的症状和诊断,是为了你们以后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多可以一些角度理解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多一种标签去否定,压制,伤害他们 。
病是什么呢?病是当事人的痛苦 。
我想起床,起不来,我怀疑自己有病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行动意愿,发现我想做的事情出现了障碍,我觉得痛苦 。接受检查也好,吃药也好,都是我自主意愿的体现 。但如果另一个人看到我早上不起床,说我有病,这个事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这是从他的立场来审判我 。他希望我早起,不能如愿,就把这件事说成是我的问题,并且通过诊断,隐隐否决了我抗辩的可能 。这不是在帮我(虽然他可能会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而是对我的压制 。
如果无法辨别这两种态度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更浅显的原则——只要当事人本身没有需求,就不能随便定义他们有病(也许要加一句,精神病性的表现除外,但就算是这一点,在精神病学和司法领域还存在争议) 。我的学生基本都养成了这种习惯 。每当被问「某人这种表现,是不是XX病」的时候,他们都要反问:他/她自己接受这种状态吗?假如对方没有意愿,请不要把别人当成病人看待 。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基本的尊重吗 。
就是基本的尊重 。但反而是掌握话语权的权威,更容易忽视这种尊重 。在非专业的场合,比如自媒体上,一会儿界定这种表现是病,那种性格是病,还都是貌似公正的科普 。不听不行,不然就是讳疾忌医 。这种传播,可能伤害了一些人而不自知 。
现实的例子容易得罪人,还是拿《奇葩说》举例吧 。上上周,有一期辩题是恐婚要不要吃药 。有一段很有意思的交锋,发生在对「恐婚症」的定义上 。一方不遗余力地把它刻画成是病态的恐惧,发起病来不可理喻 。另一方是这样反驳的 。首先他们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有极少数的病人,但是正常人也可能害怕结婚啊,害怕也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啊,它什么时候才是问题呢?——在另一方渴望结婚的时候 。所以问题来了:「一方非结婚不可,另一方害怕结婚,那凭什么害怕结婚的就是有病,就要改变,而非结婚不可就不用改变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栀子花从下往上黄叶是怎么回事
- 简约时尚又大气穿着搭配方法 时尚衣服怎么搭配
- 苹果照片右下角感叹号怎么全部恢复
- 发型 不知道吧?未加工的食物可以帮助你减肥
- 冬季水果搭配技巧 怎么搭配技巧
- 水银温度计打碎后怎么处理 水银温度计碎了怎么清理
- 暖气片熏墙上发黑怎么处理
- 暖气片有几根不热怎么回事
- 花里的蚂蚁怎么处理
- 怎么分辨桶装水是劣质的还是比较好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