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孤独成为一种“流行病”( 三 )


孤独也许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艾伯蒂在英国威尔士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丘上长大 , 在她成长的上世纪80年代 , 那里连一部电话都没有 , 最近的邻居在一英里开外 。 当时的她 , 孑然一身 , 与外界隔绝 。 但她并不觉得自己在忍受孤独 , 而是甘之如饴 。 她终日独自待在森林里 , 自己编故事 , 故事里有她想象的社区 , 居住着一群虚构的人物 。
孤独也许跟特定年龄阶段有关——在上述“孤独实验”项目中 , 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均表示 , 在青春期最容易感到孤独 。 原因在于 , 年轻人缺少调节情绪的经验 , 对孤独的感觉也就更强烈;另外 , 年轻人还没有习惯孤独的感觉 , 不知道如何应付它 。
孤独也许跟亲密感的缺失有关——然而 , 亲密感的缺失 , 不一定能够通过拥有伴侣得到缓解 , 孤独与一个人是否有伴侣并无直接关系 。 这个观点来自美国采访人员丽贝卡·特雷斯特 , 她在《我的孤单 , 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中写道:“当你躺在理应是你最亲近的人身边 , 却只感觉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没有心意相通时 , 那反而是你最孤独的时候 。 ”
孤独也许跟社会关系有关——以已故英国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等为代表的专家认为 , 孤独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 虽不愉快 , 但可能有用 。 人类通过团队合作才得以存活下来 , 如果人们感到自己遭到团队的排斥 , 孤独感可能会驱使他们与人联系 , 构建社会关系 。
孤独也许跟体温有关——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 , 当人们觉得孤独时 , 会下意识地通过改变体温来改变内心状态 , 一旦身体暖和起来 , 就会产生被社会接纳的错觉 。 所以 , 专家的建议是:如果感到空虚寂寞冷 , 你就去泡个热水澡 , 或者喝杯热饮(所以让人“多喝热水”是对的 , 至少可以缓解心理上的不适) 。 那么 , 冬天会不会觉得更孤独?“孤独实验”项目认为 , 对于孤独的人来说 , 冬天的情况并没有更严重 。 所以 , 我们应该一年四季都想想别人是不是孤独 , 而不仅仅是年底或开春的时候才关心他们 。
|当孤独成为一种“流行病”
本文图片
我们应该一年四季都想想别人是不是孤独 , 而不仅仅是年底或开春的时候才关心他们 。 /图·Unsplash
“独活”的智慧
“你开始感到忧虑:担心自己无法摆脱对独立生活的迷恋 , 摆脱在独立生活中养成的怪癖 。 但是回想起来 , 我这么努力地保护我的私人空间、作息时间和独处的自由 , 也是一种防御手段 , 为了不让自己发展不是真心想要的关系 。 ”丽贝卡·特雷斯特这一看法 , 反映了很多单身女性的心声:为了保持独立和自我 , 我们宁愿保持单身 。
|当孤独成为一种“流行病”
本文图片
为了保持独立和自我 , 我们宁愿保持单身 。 /图·Unsplash
这也是上文所说的“积极独处”——享受一个人的快乐 。 在日本 , “积极独处”有个类似的表达 , 叫“独活”(ソロ活 , 即SOLO活) 。
在刚刚完结的日剧《独活女子的推荐》中 , 女主角五月女惠就向观众示范了各种“独活”玩法:初级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唱K;中级如一个人逛天文馆、动物园、游乐园、工厂区以及坐热气球;高级如一个人入住情侣酒店、穿着礼服坐在加长悍马里喝冰镇香槟 , 等等——所以 , 这是不是可以视为“国际孤独等级表”的进阶版?只不过 , 名字应该改成“一人乐等级表” 。 随着一项项“独活”的解锁 , 五月女惠也逐步突破了对自我的设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