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恐慌”给人的感觉并不舒适,但正因为这种“不舒适”,它推动着生命个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启动 。
只要这个“恐慌”没有过量,可以说,留一点恐慌,反而有利于度过危机 。
文章插图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
什么才是适度范围的恐慌?
判断的标准很简单:看这样的情绪有没有影响你的正常生活,你的行为有没有失调和紊乱 。
比如,你刷着手机看着新闻心慌慌,但是一日三餐也没少吃,虽然焦虑得半夜睡不着,但第二天也还可以睡到中午才起来,嗯,目测生活节奏只是有一些微调 。
即使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绝望的父亲,虽然在那样极端的条件下,面临着种种绝境,但他依然保持着不断尝试,不断联络的行动,最终给妻子和孩子争取来了进医院生产的机会 。
即使带着强烈的情绪,也没有扰乱正常的行动和流程,在慌乱中顺利渡过,这,就是适度 。
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才是正常 。
4.共存:接受情绪,控制行为
长久以来,很多人对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有一种误解:将情绪和情绪引发的不当行为混为一谈 。
在对待“恐慌”这样的情绪,存在着两极的表现:要么就是完全不想要这样的情绪,想尽快消除这种情绪,要么就是被“恐慌”所击倒,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
很多人着急地问,面对“恐慌”要怎么办?实际上有可能他已经进入这两极的状态:“怎么办”的潜台词之一是“怎样赶快把恐慌赶走?”而光顾着问“怎么办”,也代表着在行为上已经陷入了停滞甚至有可能混乱 。
过度的恐慌容易让人陷入这两种极端的状态,而破局的关键,并不在于找到所谓特效药“怎么办”,而在于第一步“分化”:把恐慌的情绪和行为分开 。
有意思的是,在疫苗的攻坚战中,分离出病毒株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所以“分化”不管是在物理上和心理上,都是最重要的一环 。
恐慌的情绪,不必然导致慌乱的行为,如果它在我们的觉察之下 。
意识到自己是恐慌的,接受自己目前的恐慌,更能一定程度上把恐慌的感觉降到不影响行为的程度 。
文章插图
在疫情之下,很多武汉的医院人员爆满,医院超负荷,发生挤兑现象,很多疑似重病一时都无法找到床位,原因之一在于其实很多其他普通感冒发烧的人也深深恐慌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要求医院必须给自己查肺炎,这就是让没有觉察的慌乱影响了自己的行为 。
5.为什么说是没有觉察的慌乱呢?
因为所有直接转化为行动的情绪,都几乎是没有经过觉察处理过的 。
觉察,就像一块海绵垫,情绪经过它,首先得到了缓冲;
觉察,也像一层滤纸,情绪经过它,也得到了净化;
觉察更像一面镜子,情绪经过它,我们能够更加看清它的样子 。
文章插图
当恐慌袭来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急急忙忙赶走它,或者完全忽略它,而是停下来,和它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和时间好好看一看它:
你,是因为什么而恐慌?有现实的原因吗?
如果有,现实的原因会造成多长的时间内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
恐慌,给你的身体带来怎样的感受?
恐慌,让你心里有了哪些想法?
恐慌,让你想做什么?哪些是有实际意义的,哪些只是为了消除恐慌情绪?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煮海参多久能熟
- 华灯初上苏到底是谁杀的
- 2022年春节有薪假期是哪几天
- 利维三素是什么药
- 撒盐抓蛏子什么原理
- 蛏子为什么不能直接挖出来
- 2022过年哪天补班
- 2022年春节初几出门好
- 2022年春节哪天和哪天调休
- 今年春节是五九还是六九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