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望的父亲和丈夫
某天深夜,刷微博,看到一位武汉绝望的父亲,他也是一名丈夫,他的微博透露:他一家六口有两人已确诊新冠状病毒感染,他和他母亲,他的症状较轻而母亲症状较重,现在他怀孕38周+的妻子也有了畏寒,发烧等疑似症状 。
妻子怀的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而没有感染疾病的2岁大宝,据他以前的微博透露,也是一位先天性心脏病的小患者 。
最危急的是,高度疑似的孕妇,多家医院都不敢收治,当时他多方求助无门 。
1月31日7:29,他在微博写道:
“昨天就这样打了一天的电话,各种你们能想到的部门和机构都打过了 。”
“感觉困在家里等死的感觉 。”
在屏幕另一头的我,也被这种恐慌和绝望深深搅动,然而我除了帮助转发一下,什么也做不了 。
所幸的是,帮助转发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了明星姚晨的转发,终于迎来了转折性的好消息:有一家医院愿意接受高度疑似患者孕妇 。第二天,孩子顺利出生,成为高度疑似患者产妇自然分娩全国首例 。
故事到这里,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紧接着,网上第二个,第三个类似的揪心的求助信息接踵而至 。
除此之外,还有漫天的物资短缺,病例上升,以及各路未经证实但疯狂传播的关于疾病的小道消息……
如果那些已确诊或高度疑似家庭身处绝望的漩涡中心的话,那我们这些隔着屏幕不断接收各种信息的外围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是对于未来的可能发生危机的恐慌 。
“恐慌”成为近期搅动最多中国人的最主要的情绪,在各处发酵,这本身已经让人开始恐慌 。
2.恐慌,是应激的正常能力
疫情爆发以来,“恐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核心词语 。
记得刚刚得知有不明肺炎的消息,群里的朋友们对于“不明”二字就开始恐慌,非典时期的记忆顿时涌来 。
再后来,疫情逐渐扩大,各种恐慌弥漫而来,确诊案例增加,恐慌,封城,恐慌,抢口罩,恐慌……
文章插图
在疫情相对较轻的上海,我们都感觉到一轮又一轮的恐慌不断袭来 。更何况身处风暴中心的人?
然而可能我们不仅要面对现实的情况引起恐慌,更要面对想象中的恐慌,以及恐慌引起的恐慌 。
前两天因为听说双黄连能够抑制病毒,于是出现了全国各地抢购双黄连的现象 。实际上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既不是疑似更不是确诊,而是恐慌着自己有可能被传染的人 。
他们心中的恐慌,很大程度不来自于现实,而来自于想象,在想象中,自己似乎在不久的将来已经得了这个病,所以需要备着生病才需要的药品 。
对于恐慌的恐慌,这个也很普遍,很多人因为焦虑,因为恐慌,在隔离期间在手机上刷各种疫情信息,其中不可避免的是负面居多,导致恐慌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不断聚集 。而此时,这种恐慌的情绪本身就足以引起另一种恐慌:我这样恐慌,是不是不正常?
我们很多时候会把“恐慌”看作负面的情绪,希望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它都不会存在,我们都依旧镇定自若,然而这样实际上是反人性的,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恐慌情绪,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应激反应,实际上,“恐慌”是一种调动机体进入战斗状态的情绪,是保护我们的“友军”
在非常状况之下,如何对待“恐慌“,如何利用好这一支“友军”可能是我们最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
3.适度的“恐慌”,是怎样的?
作为一种应激的预警情绪,“恐慌”通常在危机真正发生之前就已经出现,这时候适量的“恐慌”的出现,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快的行动去为危机做准备,比如说储备口罩,寻找医院之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煮海参多久能熟
- 华灯初上苏到底是谁杀的
- 2022年春节有薪假期是哪几天
- 利维三素是什么药
- 撒盐抓蛏子什么原理
- 蛏子为什么不能直接挖出来
- 2022过年哪天补班
- 2022年春节初几出门好
- 2022年春节哪天和哪天调休
- 今年春节是五九还是六九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