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心理咨询|“强迫性照顾”者,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二 )


个人成长心理咨询|“强迫性照顾”者,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文章图片
小A如此热衷于照顾别人 , 是因为“照顾他人”已经融入了她的自我中 , 对于自己的定位便是“照顾者” , 如果不能照顾别人 , 让别人来照顾 , 那便是失去了自己的角色 , 自己也不再是自己了 。
然而 , 长期总是一味的照顾别人、关注别人需求的ta们 , 是否就没有ta们自己的需求了呢?答案可想而知 。
只不过是 , 对于自己的需要 , ta们往往是忽略、压抑了 , 不愿去表露出来 。 久而久之 , 甚至有时都不再察觉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了 。
小A面对好姐妹对自己的体谅关心是拒绝的 , 好像承认自己的需要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一般 。
其实 , 每个人都有被爱、被关怀的需要 , 去表达去满足自己是人之常情;
可在强迫性照顾者眼中 , 表达需要变成了一种软弱 , 一种失控 , 充满恐惧与羞耻感 。
被忽视、压抑的需求会自己消失不见吗?并不会 , 不然 , 小A也不会失眠了 。
像陀螺一样 , 一直围着别人转的小A , 在孩子的“提醒”下 , 才意识到转个不停的自己也需要休息 , 需要别人的关心 , 需要被照顾 , 需要被爱 。
一直被压抑的需求不仅不会消失不见 , 反而会加倍向自己涌来 。
可惜的是 , 总是表现得很独立、为他人排忧解难的ta们 , 往往在自己需要照顾的时候 , 却总是一个人逞强去面对 。
这种没有人可以依赖的孤独 , 也是强迫性照顾者常常会有的体验 。
个人成长心理咨询|“强迫性照顾”者,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文章图片
照顾者们形成这样的行为模式 , 很大的原因是小时候做了“父母的父母” 。
小A的爸爸是个强势的人 , 看不惯孩子软弱的一面 , 所以 , 小A从小不能在爸爸面前哭 , 也不能撒娇 , 因为这往往会招致爸爸的羞辱 , 甚至是惩罚 。
爸爸经常对小A说:“哭哭啼啼的 , 像什么样子?!”在爸爸的影响下 , 小A只能压抑、否认自己的感受 , 不敢向别人表达需求 , 坦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对于表达自己需求的羞耻感 , 也来源与此 。
而小A的妈妈 , 则是个软弱、不敢忤逆丈夫的人 。 面对丈夫的蛮横 , 妈妈只会躲起来默默流泪 , 转身向女儿寻求安慰 。
年幼的小A , 没能得到父母的情绪照顾 , 反过来 , 还要照顾父母的感受 , 做妈妈的情感支持 。
本该被照顾的年纪 , 父母却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功能 , 孩子被迫转变角色 , 成为了“父母的父母” 。
没能被爱、被关注的小A , 面对冷漠的父亲、软弱的妈妈 , 靠近父母的最好方法 , 便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 承担本该由父母完成的家庭职责 , 在情感上照顾父母 。 而这 , 对于小A来说 , 是她与父母建立链接的唯一方式 。
早年经历了被迫“父母化” , 长大后成为了强迫性照顾者 。 但照顾好了他人 , 却没能照顾好自己 。
个人成长心理咨询|“强迫性照顾”者,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文章图片
鲍尔比指出 , 孩子与父母的“角色互换” , 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虐待 。
对于扮演了“父母”角色的孩子来说 , “父母不在”的感受是累积的 , 它的影响不亚于任何实际的、急性的丧失所带来的情感影响 。
最明显的影响 , 便是改变了他们对亲密关系的认知 。
个人成长心理咨询|“强迫性照顾”者,你到底在害怕什么?】强迫性照顾者早年经历中以照顾的方式维持与父母的关系 , 对他们来说 , 一旦不能去照顾父母 , 那么可能会失去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和爱 , 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安全基地 。 这种内在信念会跟随着他们长大甚至贯穿一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