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身为精神障碍患者,有时候,请不要太“善良”( 二 )


替代性创伤 , 或者说助人、助人想法这件事的发生 , 跟一种心理能力关系密切 , 那就是共情 。在很多工作中 , 共情固然重要 , 但它也有危险的一面 。在共情的过程中 , 过于善良敏感的你 , 会与共情对象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 甚至 , 我比你更痛苦;你不能进步 , 我比你更焦虑 , 更伤心;共情的越多 , 共情反应越强 , 久而久之 , 悲伤、无助、孤独、无力、自责、恐惧等等负面情绪 , 纷纷出现 , 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疏解 , 就足以把人淹没 。
焦虑症|身为精神障碍患者,有时候,请不要太“善良”
文章图片
对于像小A这样的精神障碍患者 , 他们的情绪、认知功能是有损伤的 , 这导致他们的共情比较特别 。
研究人员认为 , 共情的核心部分包括情感识别、观点采择和情感反应 。情感识别比较好理解 , 就是判断别人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 是开心 , 还是生气;观点采择指的是以自我为中心 , 还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 , 推断别人内心的真实心理活动;情感反应即内部情绪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反应 。
针对这些共情的核心部分 , 以抑郁症患者为例 , 研究发现 , 抑郁症患者具有较高的情感功能能力 , 同时伴随较低的认知共情能力:

  • 他们的情绪识别能力较差 , 他们存在负面反应偏见 , 即使周围人并没有不开心等负面情绪 , 他们也会将之识别为悲伤;
  • 在观点采择方面 , 存在较多的个人中心化倾向 , 更容易将他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 , 引发个人悲伤情绪;
  • 情感反应也比较强烈 , 更倾向于采用自我导向式共情 , 会自动调用、体验过去自我的痛苦情感来体会他人痛苦 , 更容易引发无力、孤独等抑郁相关感受 。
  • 抑郁症患者存在选择性注意负性偏好 , 在接收新闻时 , 会更容易被负面、消极的新闻报道所吸引 , 很难主动关注到积极方面 , 即便关注到了 , 也会经过一番内在解释 , 最终得出悲观绝望的结论 。

再加上 , 像小A这样的情感障碍患者 , 大多情绪稳定性相对较差 , 自我控制力较差 , 容易焦虑冲动 , 碰到类似的事情 , 替代性创伤的反应就会更加明显 。
因此 , 同样的灾难事件报道 , 对普通人来说 , 可能刷到点个赞就过去了 , 但是对于“善良”的你们来说 , 过不去!过度共情可能会让你们身临其境 , 甚至陷入更深入的情感 。
我们对于同胞、对世界的关注是与生俱来的 , 确实很难放下 , 小A就告诉我 , 当她看到当晚的新闻 , 尤其是各种求助求转发的消息 , 真的停不下来 , 不看不转就会感觉特别内疚 , 好像自己是个特别冷漠的人 , 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 。
但我们在善良的同时 , 一定要学会自我保护 , 尤其对于作为替代性障碍易感人群的精神障碍患者来说 , 否则 , 就会像小A一样 , 等着的是疾病加重或者复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