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血色青春中,有着爱恨最极端的样子( 二 )


《少年的你》血色青春中,有着爱恨最极端的样子

文章插图
一个霸凌对象的死亡没有带来事情的终止,反而招致了新一轮的霸凌 。
早在1994年,Batsche和Knoff便将霸凌(Bullying)定义为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它会对他人的身体、心理造成困扰,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 。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霸凌行为往往是无缘无故的(unprovoked) 。霸凌者也可能毫无缘由地就对受害者进行伤害 。
比如,跳楼女生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霸凌,而在女生死后,魏莱(周也饰)等霸凌者也丝毫不知悔改 。
不同思维方式的背后,是霸凌者与受害者之间不对等的权力(power imbalance) 。通常情况下,霸凌者会利用自己更强壮的身体、对对方把柄的掌控(embarrassing information),或是自己受欢迎的程度等,去控制或伤害对方 。
在影片中,陈念贫穷、母亲欠债、活在边缘;魏莱富裕、家庭优越、成绩优异、受人欢迎 。面对双方悬殊的权力对比,陈念的无助很显然 。
《少年的你》血色青春中,有着爱恨最极端的样子

文章插图

《少年的你》血色青春中,有着爱恨最极端的样子

文章插图
事实上,卷入霸凌事件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行为动因 。这部电影也切实体现了这一点 。
1. 霸凌实施者
霸凌实施者是对自己同学进行霸凌的人 。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学校的环境,都可能导致孩子成为霸凌的施暴者 。研究表明,从小遭受父母体罚,或者目睹父母之间暴力行为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Ohene et al., 2006;Lodge,2014) 。
而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缺乏被表扬的经历,和有暴力行为的同伴呆在一起,或者学校对霸凌行为并不制止,那么学生更容易会成为霸凌者(Hemphill et al., 2009; Lodge,2014) 。
《少年的你》血色青春中,有着爱恨最极端的样子

文章插图
具体到魏莱身上,她成绩好,学校却对其霸凌行为知之甚少 。她还有着十分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奉行“丛林教育”,只在乎成绩,对孩子的品行毫不关心 。魏莱的母亲要求她只能够与“高质量”的人交朋友,魏莱的父亲则在女儿第一次高考失败后,整整一年都没有理过她 。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魏莱漂亮却善妒 。没有人教给她什么是正常的交往,她只能通过欺凌别人来获得优越感和掌控感,她同样是教育的悲剧 。
2. 霸凌受害者
霸凌受害者是成为霸凌目标的人 。如果一个学生与ta的同伴较为不同,那么ta就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比如,性倾向上的差异 。根据美国2011年全国学校环境调查,81.9%的LGBT学生有过被霸凌的经历(Kosciw et al., 2012) 。
此外,家庭因素也和成为受害者密切相关 。Perren和Hornung(2005)针对1107个7~9年级的瑞士学生的调查发现,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关系中,与父母过分紧密,或者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而女性受害者,则更多来自被情感虐待的家庭 。
陈念被霸凌,显然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 。她没有父亲,母亲也未能为她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虽然母亲爱她,但爱她的方式就是卖三无面膜以挣得女儿的大学学费,然而实际上,这项“工作”本身,便是女儿被霸凌的一大“原因” 。
与女儿相比,母亲更像个长不大的小孩,这直接导致了陈念敏感、内向、自卑的性格,同时,她无依无靠的处境也给霸凌者“行了方便” 。
《少年的你》血色青春中,有着爱恨最极端的样子

文章插图
但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研究都只说明了霸凌受害的现象与一些因素的相关性,不能成为活该被霸凌的理由 。就像前文说的,很多时候霸凌行为是“无缘无故”的,受害者只是恰好被找上而已,受害者始终是无辜的,而霸凌行为永远都不可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