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被“欺负”的孩子,往往心理边界不明显、内向或是在家里也经常被虐待,施暴者似乎能敏锐的“捕捉”到这样的信息,然后进行欺凌,这就要考虑所谓的“投射性认同”,受害者的气质往往能“勾引”霸凌者 。
家长和学校老师如果能掌握相关知识,在平日留心观察,甚至使用某些心理评测手段为辅助,可以最大化的降低霸凌事件的出现 。

文章插图
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家长或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自恋,在配合恰当的制度,才能孩子们安全、快乐的长大 。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的讲台上完成的,这强盛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在支持 。
【比性侵和霸凌更让孩子绝望的,是回避和否认真相】作者:刘晓凡 笔名刘昊、汉尼拔的晚宴,心理学界不可多得的精神病型人才 。祝各位伙伴能踏实的工作、深刻的爱以及开心的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