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性侵和霸凌更让孩子绝望的,是回避和否认真相

“我在屋里吃东西,叔叔进来后就把手伸进我的裤子里乱摸,当时我吓得不敢出声,死死地咬住嘴里的饼,盯着他看 。”
这是一个女性来访者,和我描述童年的一段创伤记忆,最痛苦的是,她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选择了无视,让母亲和来访者保守秘密,不要说出去,因为那样家里会“没面子” 。
我们的咨访关系也很“奇特”,她不一定什么时候出现预约,然后又消失一段时间,作为男性心理咨询师,我可能承载了对方及其复杂的移情,她需要反复地“试探”我,才能建立信任的关系 。
根据数据统计,仅在2016年媒体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件就高达433起 。请注意,这只是被媒体曝光的数据,还这之下,还有海量的隐藏案件,没有被发现 。

比性侵和霸凌更让孩子绝望的,是回避和否认真相

文章插图
除了性侵,还有更为明显的校园霸凌事件,也在逐年上升 。
近期,一则新闻在网上炸开了锅,河南许昌禹州,一个女童被三名男同学恶意的在眼睛里塞进去纸片,家长发现后,到学校了解情况,校长的回应却是:“七八岁的小孩没有恶意,在一起就是玩了” 。
这样冷血的回答,让人感到恶心和愤怒 。
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儿童的成长,也可谓步步惊心,不仅要面对父母的各种心理状态,还要应对学业的压力,无处不在的竞争,以及可能发生的校园霸凌和性侵事件 。
为什么儿童越承受伤害,成人却越冷漠呢?
1.
扭曲的超我
我们的传统是,无论出了什么事,首先是要抓一个人负责,意味着被抓住责任人,要面临职务降低,甚至失去工作的风险 。
但到这一步就结束了,问题的核心并没有解决 。
这次的“纸片塞眼”事件,校长和班主任被通报批评,写检讨书,学生家长当面赔偿道歉,具体施恶的三人,因为“还是个孩子”,以批评教育为主,好像局外人一样 。
这会给孩子的心理给予一个怎样的暗示?
大连14岁男孩,在杀人后还在班级群里炫耀:“我虚岁14 。”并把受害者母亲哭泣的视频录下来欣赏,他深知法律奈何不了他 。而且,个人信息还会被保密 。
成人世界亦是如此,几年前臭名昭著的南京法官事件,开启了不扶老人的热潮 。今年的福建赵宇案,这个退伍军人看到邻居女孩被陌生男子骚扰,前去制止,结果反被控告故意伤人,在拘留所里度过14天,连自己孩子的出生都没赶上 。
涉嫌强奸未遂的犯罪嫌疑人,却天天在家打麻将,等待赵宇赔偿 。
后来,全国媒体反复曝光,案件的走向发生了变化,检察院最终认定赵宇为见义勇为 。
社会的象征性“超我”法律的导向性很重要,它不能严格扼制本性中的助人行为,摧毁人的同理心,让冷漠成为潮流 。
比性侵和霸凌更让孩子绝望的,是回避和否认真相

文章插图
这样的破坏性巨大,出现类似的案件时,冷漠成了下意识的反应,并会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接收了这样的信息,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 。
而在冷漠过后的羞愧与自责,会被人们回避、否认,用谎言和愤怒,或者某种变形的方式掩盖,集体心理的状态就会浮动于不健康的边缘 。
2.
受挫的自恋
当被定位某件事情的责任人时,等待他的,将会是各种具体的惩罚和身份的丧失,这里带来了一个道德博弈,如果隐瞒成功,他可能会保住自己的位置,但会带来一些超我层面的压力,事情被发现,不但要吞食恶果,还要面对一些关于自恋的问题,这里后面会讲到 。
但如果有一个扭曲的超我蔓延已久 。那么,从外在角度讲,就给他创造了一个倾向于撒谎和否认的暗示,诱发其选择无视或冷漠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