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学生亲子关系杀手排行No.1

1.辅导作业——破坏亲子关系的罪魁
如果做家有中小学生的亲子关系杀手排名情况调查,我相信“家庭作业辅导”一定实至名归 。网上关于作业辅导的段子层出不穷,有妈妈被气出脑梗的真实、有直戳家长心窝送房送车,现在就把需要辅导作业的孩子接走的调侃,有人民日报等专家、媒体为辅导作业支招……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
前几天看到朋友们疯转的一个视频,一位妈妈给女儿讲借位减法,妈妈说不够减你就借一下,孩子不理解问妈妈外一不借呢?妈妈气急了喊:不借你提我!爆笑中感受到妈妈强烈的挫败,可现实中何尝不是呢,所有发生冲突、挫败的辅导作业场面留给旁人的也许都有“值得吗”“何必呢”这样的思考 。

破解:中小学生亲子关系杀手排行No.1

文章插图
一次访谈中,一位妈妈近乎惨烈地诉说了她和小学儿子之间的作业辅导历程,在长达三年的辅导中,孩子成绩从平均95分到了75分 。看似平静地诉说下满是蒙圈的无奈,还有隐隐地被莫名推动地无法释怀、无处安放的焦虑 。
辅导作业为何会这样,明明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家长们为何还前仆后继甚至不惜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去辅导?我相信每个父母的动机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拿到通向未来之门的入场券,那究竟是什么制造了辅导作业的惨烈呢?
2.集体潜意识让辅导作业欲罢不能
我们仅从高考这个视角就能了解全社会的考试文化 。从考前氛围紧张,考当天人工降雨、警车开道,考后状元炒作都能看出国人内心深藏的“状元情结” 。这是1300余年科举制下深厚考试文化积淀而成 。尽管“状元”不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效应,但现实功利仍能给学校和家族带来短暂光环和荣耀 。
“状元情结”来源于长期植根于民族意识中的心理模式、认知习惯、文化传统,演变成当下的“追求卓越” 。其实追求优秀本无可厚非,可现在要追求的是高分率和满分率,这便越来越接近集体潜意识的“状元情结”了 。“状元情结”还连带导致“名校情结” 。由追求个人第一推演到追求“最好”的学校 。
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已逐步迈向多元,但现实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分数好,其他才华多多益善;分数不出众,再多才艺也黯然失色 。分数依然起决定作用 。于是身背“状元”情结的家长就将目光投向辅导作业,这成为家长参与和实现这些情结的出口和赌注,也成为家长自身评价系统的一部分 。当然这里还背负着每一个家长作为孩童时未竟的愿望和梦想 。
3.社会增压系统造就母亲无处不在的焦虑
有个好友大龄产妇,因为没有多少奶水自责不已,无论怎么劝说都无法缓解她的内疚 。看似喂养问题,实则是集体潜意识对完美母亲的要求,认为母亲就应该如何如何,如果不能到完美母亲的人设,就要被贬低和指责,甚至有观点提出父母祸害论,这些标准、论调背后的假设就是母亲应该为她的孩子负全责 。
为缓解集体潜意识期待压力,多数母亲选择压抑、牺牲自己,但看社会上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做的全职妈妈、为了孩子不惜放弃一切,这不仅对母亲不公平,也将母亲推往一个感受不到背景支持且深不见底的增压系统中,导致母子关系过近 。
破解:中小学生亲子关系杀手排行No.1

文章插图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母亲们为了降低来自社会、家庭对她们完美的期待,无意识中选择放弃自主意识,听从学校的、社会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缓解自己内在的恐慌,并用行动来缓解对母亲身份及孩子未来成长的焦虑和压力 。上名校、进补习班也许是当下的首选 。辅导作业成为母亲最直接掌控孩子、缓解焦虑的行动,当然,其中还承载着“我一讲你就要会”的自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