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自尊|“ta都不回我微信,好伤自尊啊”|如何获得恰如其分的自尊?( 二 )
还有研究发现,高自尊的人“报复心”比较重,如果你指出了他的错误,他对你错误的关注度会提高三倍 。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高自尊”的过度追求,可能反而会让我们的幸福感下降 。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于自尊水平高低,一个人追求自尊的方式更加重要 。当“高自尊”本身成为一项追求的目标时,它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
1)对某个方面(比如工作、容貌)的过度关注
人们会把自我价值跟某样东西高度挂钩(Croker&Wolfe,2003),甚至把它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最重要指标 。你是不是也产生过这样的想法:
只有学习好/长得漂亮/有肌肉/拿到那个公司的offer,我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
这个“只有”背后的内容,就是你非常在乎、跟自我价值高度挂钩的事情 。这会激发我们付出努力,但这里的努力,已经不再是为了这件事本身,而是把它变成了一种证明自己的途径,这很可能让你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 。
在这项研究中,一个针对申请读研的密歇根大学大四学生的调查显示,那些把学习跟自我价值挂钩的学生会认为被录取的意义是“我被认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其他人会觉得这是自己职业规划的一步:
“我不认为我被研究生院录取,就一定会对我“作为一个人”本身产生价值 。我知道我已经在密歇根大学度过了我最好的学生时光,我仍有很多东西学习和贡献 。”
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在《恰如其分的自尊》一书中指出,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体验到的自尊程度是不同的,一个人可能在工作领域非常顺利,是高自尊的状态;但在情感领域却屡屡受挫 。如果把“证明自己”作为目标,可能会让人过度依赖那个能给予自己“高自尊感”的领域,从而失去平衡——比如成为一个过度沉迷工作、忽视家庭生活的“工作狂” 。
文章图片
2)更高的焦虑感
对高自尊的追求可能会让人卷入“患得患失”的焦虑中 。
克洛克在2004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人们追寻自尊的行为,本质是为了管理恐惧和焦虑,这种动机形成于幼年时期,当孩子经历一些不安、恐惧的情绪之后,比如妈妈说: “你如果xxx,我就不要你了 。” 孩子会试图确认自己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 。
但让人难过的是,对高自尊的追求并不会减轻这种焦虑 。的确,当这种努力取得了成功,焦虑和恐惧确实会下降(Croker,2002);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每次都能成功,当失败到来,那些拼命证明自我价值的人会感到更强烈的挫败,并产生防御 。整体来看,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比成功带来的幸福感更多(Croker et al .,2003)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比自尊“高低”更重要的,是自尊的“稳定”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纳闷: 这真的是高自尊吗?怎么跟我想的不大一样?
佐治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迈克尔·克尼斯开始研究自尊这个课题,最初也是因为这个疑问 。
有天他看到文献里说,高自尊者会非常在意维护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感受,这让他们用一种“保卫堡垒”的心态去生活,对自己可能的缺点视而不见,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