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向前迈进,哪怕一步丨自卑真的很可怕吗?( 二 )


文章插图
次生自卑则是指 , 产生于个体成年时期的自卑感 , 即当成年后的个体发现 , 自己并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 , 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 。引发次生自卑的事件 , 可能是失败的求职经历、不理想的学习成绩等等 。
重要的是 , 次生自卑会迫使人们回到原生自卑找寻原因 。
次生自卑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恐惧、羞耻、脆弱(这些与原生自卑紧密相连的感受) , 和对原生自卑的记忆 。那些有着原生自卑的人 , 在面对次生自卑时 , 会倾向于认为就是因为自己很无助 , 自己比别人弱小 , 或者自己总是需要依赖别人 , 才让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理想(Warta, 2008; Wexberg, 2016) 。
这样 , 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的纠葛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原生自卑使得人们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展出了一个虚构的目标 , 这个目标却又让人在成年后产生了次生自卑 , 次生自卑往往又会把我们带回到自卑的原点 。就是这个看似矛盾的循环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结里 。
值得一提的是 , 一次偶然的打击并不会让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节里 , 而是从小到大 , 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挫折、失败不断消解个体的自我价值感的同时 , 个体又遭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同事的嘲讽和指责 , 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结里越陷越深 。

我想向前迈进,哪怕一步丨自卑真的很可怕吗?

文章插图
越优秀 , 越自卑?
家喻户晓的《哈利波特》女主“赫敏” , 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曾在《每日邮报》上这样评价自己:
“我努力取得的成绩并无法增强我的自信 , 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无能 。进步越大 , 这种自我怀疑越是强烈 。这就像一个怪圈 。我时常忧虑 , 生怕别人发现其实我是个‘骗子’ , 我不配拥有眼前的一切 。”
其实关于这样的“骗子”感受 , Pauline Clance与Suzanne Imes这两位来自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曾花了五年时间采访150多位“别人眼中的”优秀女性 。她们来自各行各业 , 经历迥异 , 然而她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是 , 其实大家心中都有一个不为人知、却又大同小异的秘密 。那就是 , 她们的内心中并不认可这些所谓的“成功” 。
之后Valarie Young博士曾在《成功女士的秘密想法》一书中曾做出过总结:
比如有的人认为其实是运气好;有的人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有的人认为成功是因为偏心;有的人认为是由于同情;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成功是一个错误…他们中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真的没有看起来那么好 。
Clance and Imes 认为 , 有一部分人纵然功成名就 , 也依然无法内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 。他们自命为名不副其实的骗子 , 将成就归功于命运的垂青或是机缘巧合 。似乎眼前的辉煌并非最终结果 , 意外终有一天会降临 。通过多年的研究 , 他们将这一心理称为”冒名顶替综合症/骗子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 。
我想向前迈进,哪怕一步丨自卑真的很可怕吗?

文章插图
一般来说 , 越需要被他人肯定的职业 , 这类患者越多 , 比如学术圈、演艺界、文学界等等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 , 冒名顶替综合症/骗子综合症体现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 , 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基础 (Gravois, 2007)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