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 二 )


外婆:“你还知道乌鲁木齐啊?乌鲁木齐在哪里呀?你知道吗?”
孩子会自发地运用游戏认识和理解生活,也借助游戏缓解内心冲突,重构内心秩序 。孩子在玩游戏时异常地投入和专注,容易使我们感到被抛弃了:瞧,没有我们,他也能如此快乐 。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

文章插图
这会激活我们的分离焦虑,让我们总想做点什么、说点什么,借此与孩子重新建立连接,把他的注意力拉回到我们身上 。但对沉浸在游戏世界的孩子而言,我们的“野蛮闯入”自然是不会受到欢迎的,甚至招致“武力”对抗也是情理之中的 。
4.我们想要确认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位置
一位奶奶在与朋友聊天,坐在手推车里的孩子正好奇地看着地上一蹦一跳的小鸟 。朋友说:“你孙女好乖,不怎么粘你呢 。”这位奶奶随即对她孙女说:“妞妞,我走了哈 。”
孩子回头看着奶奶,没吭声 。奶奶继续说:“我走了哈,我不要你了 。”一边说着,一边远离孩子 。孩子终于急了,哇哇哇地大哭起来 。奶奶笑着对朋友说:“你看,还是要我吧 。”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

文章插图
那句“不怎么粘你呢”,让奶奶感到自己远没有一只鸟儿重要 。为了确认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地位,奶奶不仅粗暴地打断了孩子的观察,还残忍地以“抛弃”来威胁孩子 。这一幕让我看着揪心——孩子发展自己的机会和已经建立好的基本安全感就这样被剥夺了 。“我需要你,我也要发展自己”,这是孩子无法言说的诉求 。
5.我们陷入了权力斗争
孩子在玩贴纸书 。“不对不对,不是贴这里 。”“哎呀,乱来,要‘给最长的那条围巾贴上一颗星’,应该贴哪里?”孩子仍旧不抬头,自顾自地玩 。“你慢一点,一个个地贴 。”“不对不对,你傻了吧?长短都分不清?好好贴!”孩子最后被烦得不行:“不要你管 。”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

文章插图
贴纸书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经常会随意粘贴 。作为成人,我们习惯了建立和遵守规则,因此很看不惯孩子的“胡来” 。我们总忍不住想要指导孩子,而这恰恰打断了他们的思考 。并且,诸多的“理所应当”也使我们陷入了与孩子的权利斗争,谁说了算?
6.我们分不清到底是谁的需要
一个年轻的妈妈,怀抱着不到一岁的孩子 。孩子好奇地四处张望,妈妈抱着她在车厢里来回走动,每到一处就停下来,以孩子的口吻说,“叫阿姨好,阿——姨”“这里有个小哥哥呢,小哥哥你好呀”“这是个弟弟呢,我们是个妹妹,握握手吧”妈妈在漫长的旅途中无数次打断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她觉得应该注意的地方 。结果妈妈很累,孩子很茫然 。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

文章插图
在车厢里来往走动和说话,到底是谁的需要?带小宝宝出门,的确压力很大:担心他生病,担心他吃不好,担心他哭闹,除此之外,还希望能增加他的见识,丰富他的体验……
在诸多焦虑的联合挤压下,妈妈的心理压力迫切需要得到释放,语言便是最便捷的宣泄工具 。当承载着妈妈焦虑的大量语言信息扑面而来时,孩子就被淹没了,她没有办法继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周围的环境 。
如果我们长期用自己的需要去替代孩子的需要,孩子就无法构建自我 。这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阻碍 。
6.与孩子一起享受当下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