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

几个孩子玩泥巴,其中一个孩子的爷爷走过来 。
爷爷:“你在干什么?什么不好玩,非要玩泥巴 。多脏啊!打手打手 。”(边说边打)
孩子哇哇大哭 。
爷爷:“脾气还不小咧 。叫你不玩,你非要玩,这么脏,生病了怎么办?”
孩子哭声更大了 。
爷爷:“走走走,回家去;不听话,再不带你下来玩了 。”
孩子哭喊道:“不,我还要玩,我要玩 。哇——”
爷爷打得很轻,但孩子的心很疼 。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

文章插图
他在享受玩泥巴的快乐,享受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当这份快乐被突然而至的怒气打断时,孩子给吓着了,他不明白为什么爷爷会这么生气,也没有办法诉说这份疑虑,他只能用哭声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恐惧 。
好习惯的养成和身体的健康当然很重要,爷爷的做法无可非议 。作为主要抚养者,我们照顾孩子、牵挂孩子,很多时候我们的好心却换来了孩子的怒气与哭闹,这么说来,他们实在是不知好歹 。
但,真的是这样吗?孩子不懂感恩吗?抑或,是我们并没有理解到孩子,所谓的爱和照顾,很多时候是我们夹带了“私货”,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让他们成为了我们情绪的“接盘侠”?
正如开篇故事中,爷爷对孩子不良习惯和身体健康的焦虑,使得他顾及不了孩子的需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按“暂停键” 。这么说来,爷爷的焦虑得到缓解是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体验为代价的 。我们那么爱孩子,自然不舍得让他们为我们做出牺牲 。那么,在缓解成人的焦虑和孩子体验生活两者之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兼顾呢?
我想,多一些自我觉察是必要的,在打断孩子的那一刻,我们需要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正发生着什么 。
1.我们只看得见未来,孩子却注重当下
“快看快看,那是什么?”“来来来,到这里来,这个好 。”“快点,快点,往前走,跟上讲解员 。”
我常常在书店、博物馆、玩具店、游乐场听到这样的声音 。每当孩子们在专注地翻阅、观察、摆弄时,家长们总忍不住催促 。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

文章插图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即便与孩子处于同一个情境中,我们与孩子的视角也大不相同 。我们早已习惯了追逐目标,用过度追求价值和意义,来掩盖自己对生活失控的焦虑,但孩子知道最好的风景在此刻 。
迫切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看起来是我们担心他们遗漏了所谓重要的东西,而实际上是扰乱了他们认识外部世界的节奏,也打碎了外部世界在他们内心逐渐形成的独特影像 。
2.我们不敢让自己尽情欢乐
雨过天晴,孩子们开心地踩水坑,欢笑声不绝于耳 。彦彦的爸爸走过来,严厉地对她说:“谁让你踩水的?怎么这么不听话?衣服都搞脏了 。跟我回家 。”
彦彦一边哭一边喊:“不,我要玩,我要玩 。”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各种焦虑丢给了孩子

文章插图
孩子踩水坑,就像小猪佩奇一家跳泥坑,真的是其乐无穷!我们阻断了孩子踩水坑的高亢与兴奋劲儿,或许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没有被允许尽情地享受快乐,现在也不太敢让孩子体验到它 。这时的“打断”似乎具有了双重意义——既中断了孩子享受快乐,也拒绝了让自己重新体验欢乐童年的机会 。
3.我们想要时刻与孩子保持连接
孩子玩玩具火车,小嘴巴嘟哝着:“乌鲁木齐到了,请下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