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东写故事|为什么有人嘲笑印度的体育事业


我在广东写故事|为什么有人嘲笑印度的体育事业
文章图片
我在广东写故事|为什么有人嘲笑印度的体育事业

东京奥运会接近尾声了 , 大家在庆贺我们国家金牌数遥遥领先的同时 , 细心的人们也发现了 , 一直以联合国“第六常任理事国”形象要求自己的印度 , 这次奖牌数已经排到六十名开外了 , 而且金牌数至今仍然为零 。
更细心的朋友们发现 , 印度自1920年首次参加奥运会以来 , 总共就得过两枚金牌 。 其中一枚还是团体金牌 , 而且这枚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得的金牌的含金量也不高 , 当年因为俄罗斯入侵阿富汗 , 中、美等63国拒绝参赛 , 整个赛程只有5179名运动员参赛 , 而现场的新闻记者就多达5615名 。
泱泱13亿人口大国 , 并总妄想“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的“军事强国” , 现代体育事业却如此的弱 , 不禁让人发笑 , 国民身体素质不高 , 何来的“强国”自信?
那为什么印度的现代体育发展不起来?有人说是因为印度人奴役思想根深蒂固 , 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只适合穷人 , 不适合正派人士参加 。 也有人说 , 是因为国家领导层不重视体育事业发展 。 其实 , 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家没有足够的预算来发展现代体育事业 。
一个行业的发展 , 离不开国家的扶持 , 国家扶持的第一步就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 以我国为例 , 我国的现代体育一般分为三部分 , 即竞技体育(运动员)、学校体育(学生)、社会体育(民众) 。 这三部分体育各自的目标、职责及要求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 , 均有相应的规定 。
另外 , 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提高 , 一定是离不开钱的 , 没有哪个行业例外 。 发展现代体育 , 是一项烧钱的行业 , 对于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运动员) , 有人粗略统计过 , 从普通的乒乓球、体操运动员 , 到烧钱的帆船、射击运动员 , 每人每年的训练费用从10万到1000万人民币不等 。
虽然每个国家、每个细分领域的花费不一样 , 但是花费的量级是基本接近的 。 要培养一名奥运冠军 , 先得从地方人才中万里挑一 , 再到市、省级挑选 , 最后到全国亿里挑一 , 每年这数以万计的运动员 , 开销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 如果没有国家财政的扶持 , 根本无法持续发展下去 。
印度本身经济就不够发达 , 以2020年为例 , 他们的GDP只有26000多亿美元 , 不及我国的五分之一 , 但他们的军费开支却是我国的三分之一 , 每年花费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国买武器 , 导致财政预算拮据 , 印度政府每年对体育事业的投资经费不到一千万美元 , 折合人民币不到一个亿;而我国去年的体育总局支出高达76亿多人民币 , 营收也高达78亿 , 已经形成一门良性发展的产业 。
当一个行业没有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的情况下 , 很难发展成为一个产业 。 有人说 , 印度对于获得奥运奖牌的运动员的奖励非常大啊 , 说明政策还是鼓励的 。 以印度目前唯一一枚个人奥运金牌得主宾拉德为例 , 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 , 回国后 , 当地政府直接奖励他1000万卢比 , 印度首富也送了他1500万卢比 , 他还获得了免费乘坐火车的资格 。

可是 , 这是对结果的奖励 , 并没有对运动员的选拔和培训过程提供大力的扶持 , 这样的结果就是 , 很多有运动天赋的社会中下层人家的孩子 , 也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科学的训练 , 或者说他们即使有天分 , 也养活不了自己 , 他们根本等不到成为奥运冠军的那一天 。 最后 , 都逐渐向生活妥协 , 找了份普通工作 , 淹没在人群之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