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却与父母成为路人?( 二 )


所以,当我去寻找世界,其实满世界都是你的影子 。

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却与父母成为路人?

文章插图
分离,注定是一场远行
人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而唯有父母与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
分离个体化是一个发展心理学的概念,指个体脱离原来所依赖的家庭而形成自己独立个性的心理过程 。这种探索从1岁左右便开始了,孩子有了“我”的意识,想要挣脱父母的怀抱,想要独立,去探索无处不在的未知 。
从身体的分离到心理的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大阶段里,从青春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分离化,追求自我同一性,即明确我是谁,建立内在和外在持续同一的自我 。少男少女们茫然又冲动,开始追星、发展友谊、爱慕异性,痛并快乐着,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分离个体化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空间的分离很容易,而心理的分离仿佛将连在一起的根须血淋淋地割开,痛的让人想要放弃,以至于一辈子也很难完成 。
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终级目标是成为自己 。人生短暂,没有谁愿意为别人而活,哪怕这个人是父母 。父母与自己的人生之间有着太多太多的纠缠 。当学生们说,我的问题不想让父母知道,极少是因为心理界限,想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更多是对父母的不信任或者情感疏离 。然而,这是一个魔咒,这份不信任或疏离会让你不断地发生困扰 。所有未解决的心理问题,会像一个幽灵一样不断地重复,产生蝴蝶效应,并且传承给下一代,直到问题被解决,谜底被揭开 。
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却与父母成为路人?

文章插图
相濡以沫,不如相望于江湖
如果孩子必然会离开我们,那么生儿育女的意义是什么?养儿防老是早已过时的说法 。孩子借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得以重生,血脉相传,世世代代流传 。这份骨肉至亲让我们对人生倍加珍惜与留恋 。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人世间最深刻的情感关系,它持续一生,所有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它,它给人快乐,也带来痛苦 。
因为是自己的孩子,你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而这份爱里又有多少控制、无知、为所欲为?你是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尊重、爱护、帮助这个生命?没有谁会评判你的所作所为,但因果轮回,你付出多少真心就能收获多少快乐 。你付出过多会得到一个低能的孩子;倘若你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和剥夺孩子,你的中晚年可能会多一份苍凉 。
是的,你爱孩子,全世界都知道 。然而爱到最后,是希望孩子离开后过得好 。在各自的生活里,彼此能欣喜地遥望对方,发自内心地想:有你真好!谢谢你!
最好的爱是成全 。当你成全孩子的生命,孩子也成全了你作为父母的身份,彼此可以分享生命的美好 。因为爱所以爱,一切都心甘情愿,爱在爱中就已经满足 。如此,就不会有那么多怨怼、愤怒、失望,而正是这些造成了成年后对父母的不信任和疏离 。
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却与父母成为路人?

文章插图
只有放下,才能回家
民国旷世才女张爱玲的妈妈在临终前写信给女儿: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 。张爱玲没有去,只寄了一百美金 。一直以来,张爱玲都痛恨妈妈 。幼年时,妈妈只顾追求所谓的艺术,成年后,又要求孤僻的她成为社交名媛 。母女间充满争执和对抗,没有一点温情 。得知妈妈去逝后,张爱玲大病一场,悔恨无比 。晚年的张爱玲独自生活在美国,在病重神智不清的时候,她说:我现在唯一想说话的人,就是妈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