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手机装不下小米的野心!为了这个亿万市场,雷军要和马化腾抢生意!( 二 )


亿万市场之下 , 一场新的资本游戏天下熙熙 ,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 。
资本争先恐后的背后 , 自然是对蓝海市场飞速增长潜力的洞察 。
正如小米战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蒋文表示:“未来三五年内 , 家用美护行业会跑出头部品牌 。 ”
(图源:天猫、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相关数据显示 , 2020年国内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约60至80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 。 到2021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元 , 到2026年将突破200亿元 。
与一再上升的规模走势相反 , 当前我国家用电子美容仪2020年渗透率不及4% , 这意味着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此外 , 据报告显示 , 有近6成的年轻女性城市消费者表示曾经至少使用过一种家用美容仪 , 同时 , 有93%Z世代会购买各类院线医美产品 , 30%的Z世代会选择购入美容仪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但相比于需要多次护理的医美 , 居家即可操作、智能便携的美容小家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捧 。
况且随着“Z时代”个体化护肤理念的普及 , “为悦已者容”已然不分男女 。 前有“她经济”崛起 , 后有“他力量”的诞生 , 一个个“美丽致富”的时代密码正在被书写 。
然而 , 从雅萌(YA-MAN)、Refa(黎珐)再到松下等 , 目前的大部分美容仪市场正在被国外品牌霸占 , 国货身影略显微弱 。 与此同时 , 关于美容仪标准缺失、产品鱼龙混杂等质疑声也在此起彼伏 。
据报道 , 央视联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曾在电商平台上挑选了10款美容仪进行测试 , 而其中6款被测出镍释放量超标 。
无独有偶 , 在黑猫投诉等消费者维权平台上 , 关于美容仪漏电、化学含量超标、使用导致脸部过敏、产品没有检测报告等消费者投诉比比皆是 , 行业乱象之下 , 甚至有人发出呼声:美容仪是智商税!
对此 , 有业内人士认为 , 美容仪进入国内市场不到八年 , 介于医疗器械和小家电之间 , 许多技术还未形成严格规范和行业标准 。
“如今的家用美容仪市场颇有当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初期的景象 , 高端品牌与山寨仿品一起争抢市场蛋糕 。 但是 , 家用美容仪与智能手机行业最大的不同是 , 它需要更多基于医学临床试验上的技术沉淀 , 门槛更高 。 ”
如斯所言 , 市场急剧“升温”之下 , 需要实现更安全、更智能的产品“黑科技”为之保驾护航 。
无疑 , 这也正是这场资本游戏的通关密码 。
电商正以万钧之力 , 撬动行业的边界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鲶鱼效应”:为了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 , 可以放入一条天敌“鲶鱼” , 危机四伏之下 , 沙丁鱼反而活蹦乱跳 。
这样看来 , 电子商务就像是那条让人警醒的“鲶鱼” , 因为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之下 , 它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撬动各行各业的边界 。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野会日渐模糊 , 最终将消失 。 ”
诚如马化腾所言 , 前有生鲜零售大战一触即发 , 后有社区团购低价肉搏 , 还有被急速重启的“打车之争” 。
数次突围之下 , 从菜市场、服装店、珠宝店再到美容院 , 那些原本在人们记忆里鲜活无比的生活场景正在不断地被定义与重构 。
或许对于这个时代下的创业者而言 , 比起追逐风口的行动 , 更重要的是 , 如何拆分自己的核心优势 , 主动拆掉思维的墙 。
正如互联网大潮之下 , 小米选择成为先行者 , 从智能手机 , 电饭煲、再到冰箱 , 洗衣机 , 而后又瞄准了美容仪 , 把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藤蔓 , 逆风翻盘的岁月里 , 每一个小小的跨越都十分不易 。就美容仪赛道而言 , 与其他国家相比 , 国内市场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 被低渗透率、强购买力贯穿的巨大消费潜力之下 , 创新与机遇必然与日俱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