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界新媒体|刘渡舟教授临床极效头痛案,最快2剂治愈( 二 )


肝气条达舒畅 , 则人体的气机调畅 , 气血和调 , 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活动 , 表现为精神愉快 ,
心情舒畅 , 思维敏捷 , 气和志达等 。
若心肝气郁 , 疏泄太过 , 郁而化火 , 上扰清空 , 则见头痛、眩晕、发胀 , 伴有胸满、食欲不振、太息 , 面色青暗 , 神情抑郁不伸 , 舌苔薄白 , 脉弦或沉等 。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 ,
方用逍遥散加味:
柴胡15g赤芍10g郁金10g
香附12g川芎10g当归10g
枳实6g茯苓10g生姜12g
薄荷6g甘草6g白蒺藜10g
黑山栀6g 。
05 平肝潜阳法
肝体阴而用阳 , 若肝体不足 , 肝用有余 , 肝阳升动莫制 , 气血上逆 ,
直冒巅顶 , 神明被扰 , 则头痛眩晕 , 或抽掣而痛 , 两侧为重 ,
伴见心烦易怒 , 面红目赤 , 口苦胁痛 , 失眠多梦 , 舌红苔薄黄 脉弦有力等 。 治宜平肝潜阳 , 刘老常用天麻钩藤饮治之 。
组成:
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
山栀9g黄芩9g川牛膝12g
夜交藤9g朱茯神9g杜仲9g
桑寄生9g益母草9g 。
刘老有时亦用加味三石汤:
灵磁石12g代赭石9g
石决明9g (可用珍珠母代替)
菊花9g夏枯草9g枸杞子9g
生地9g川芎6g天麻5g 。
用药加减:
舌苔白滑者去生地;
苔黄咽干者加黄芩;
失眠者加酸枣仁;
两足发飘者加牛膝、桑寄生 。
若病程迁延日久 , 肝阴不足 , 阴不潜阳 , 阳亢于上 。
症见:头目眩晕 , 或者头目胀痛 , 满面潮红 , 耳鸣 , 目涩 , 口渴 , 心烦少寐 , 下肢无力 , 脉弦滑或洪大 , 舌红少苔等 。
刘老则用滋阴潜阳汤治之:
石决明30g珍珠母30g生牡蛎15g
生龙骨15g龟板10g白芍10g
生地10g丹皮10g玄参10g
牛膝10g益母草15g 。
06 倾泻肝火法
肝体阴用阳 , 藏阴贮血 , 而内寄相火 。 这种相火 ,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 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少火” , “少火生气” , 能推动机体脏腑功能活动 。
在病理状态下 , 相火处于既伤且抑的地位 , 或由伤转复 , 以不可阻挡的势力暴发出来 , 此即所谓“郁极乃发” ,
或者由“三因”致病而引起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失调 , 并进而使相火冲激 , 给机体以破坏 。
火性炎上 , 上炎则气火俱升 , 直犯至高之巅 , 则头痛 , 目赤或痛 , 颊赤 , 心烦 , 急躁易怒 , 口苦 , 或耳中作痛 , 脉弦而数 舌边尖红绛等 。 治宜轻清凉泄 。
刘老常用清肝泄火汤治之 , 组成:
丹皮12g桑叶10g山栀子12g
白芍12g荷叶6g钩藤12g
夏枯草15g生地12g菊花12g 。
若少阳胆经之火上炎作痛 , 其特点多为“偏头痛” , 尤以夜晚发作为甚 , 口苦心烦 , 舌质红绛 , 苔则薄黄 , 脉来弦数 。 刘老治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
头痛严重 , 头之两侧向里抽痛的 , 可加羚羊角、钩藤 。
刘老尤其指出 , 对于顽固性疼痛 , 白芍必用至30g以上方有佳效 。
如果头痛发于前额 , 口渴思饮 , 脉来洪大 , 舌苔黄干 , 则为阳明胃经火痛 ,
治用白虎加葛根汤:葛根、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
以清阳明胃经气分之热则愈 。
对于高血压病头痛证属肝火旺盛者 , 刘老喜用自拟的三草降压汤以治之 。
组成:夏枯草、龙胆草、益母草、芍药、甘草 。
方中夏枯草清肝散结;
龙胆草清泻肝经之火;
益母草为厥阴血分之圣药 , 性善行走 , 能行血通经;
重用芍药和营敛阴 , 缓急解痉;
以甘草调和诸药 。
随证加减:
加牛膝引火下行;
加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潜阳;
加黄芩、栀子清肝火;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