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文章图片
1975年,工作笔记1杨星火
采访一五七团四连(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
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文章图片
张振才指导员(右)在检查哨兵陈亮(左)装备(西藏军区采访人员摄)
西藏亚东是我国西南边境上的一个重镇,有多个通往边境的山口 。卓拉山口(海拔4687米)、东嘎啦山口(海拔4369米)、则里拉山口(海拔4467米)、乃堆拉山口(海拔4425米) 。这些山口分别通往印度、不丹、锡金 。
乃堆拉山口是中锡边境主要山口之一 。位于亚东县城西南方向29公里处, 公路直通山口 。山口底部海拔4300米, 最高点海拔4600米 。乃堆拉山口是全国陆地边防离敌人阵地距离最近的地方(27.5米);是中印双方兵力近在咫尺,四目相对, 坚守之地 。印方有18个阵地, 有几个制高点居高临下 。这里曾是英国和印军入侵的要道, 1888年、1904年英军曾两次经这里从亚东、帕里入侵西藏 。1959年,达赖率众叛匪也是从亚东山口出境,逃往国外 。因而乃堆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也曾厉兵秣马,从来就没有消停过 。
我是1969年2月,跟随北京大兴的300多名新兵登上了一列闷罐火车,两天后来到了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师范学院 。经过新兵集训,我们300多名新兵全部被分配到了西藏军区陆军53师 。我和几十名战友被分到53师157团 。我们坐着老解放牌卡车来到拉萨 。
1969年下半年53师与52师换防,我所在的157团在尼木县完成平叛作战任务后,于9月初开赴亚东,连夜进驻各山口一线阵地 。为严防印军趁机袭扰我边界,在以后两个多月的日子里我们团的一线战友们枕戈待旦,枪不离身,从此拉开了我们在边防对敌斗争工作、生活的序幕 。
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文章图片
乃堆拉70年代中期的哨所
1972年我们连从春培塘换防进驻乃堆拉山口 。
我们刚到乃堆拉时,这里的生存条件很差,至少面临的大自然环境与其它地方不一样 。这里通常1至5月下大雪伴随大风, 风雪弥漫眼难睁, 天寒地冻路难行 。6至9月降雨, 夏季雨水绵, 衣被水珠涟;10至12月刮大风,飓风、进口风, 风吹沙石漫天跑 。战士们常年居住的是工事、坑道、地堡 。雨天外面下雨里面滴水,雨停滴水不停 。雪天外面下雪里面结冰,遇到风大雪狂时,需派专人守住坑道、洞口铲雪,以防坑道洞内人员窒息 。这些坑道、工事、地堡的门都是向屋内开的,因为往往经过一夜,大雪厚度会超过坑道、工事、地堡洞门,只有把门向内开,才能打得开 。战士们风趣地把这种状况概括为“仲夏居住水帘洞, 隆冬深藏水晶宫 。“安徽籍战友赵刚同志还在坑道口写了一副对联:“冬居水晶宫,夏住水帘洞,乐在其中 。”这副对联表现出哨所的战士们不畏艰苦、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和乐观主义精神 。
乃堆拉|1975年,杨星火采访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这里有群可爱的兵
文章图片
当年乃堆拉军人住的坑道 。坑道口对联:“冬居水晶宫,夏住水帘洞,乐在其中 。”现已经成为新兵传统教育基地
另外,因为坑道、工事内光线黑暗,需常年点油灯,油烟弥漫,清晨战士们起床,每个人的鼻子、嘴巴、脸都是黑呼呼的,个个像黑人 。加之山上水少,脸也洗不干净,就只有将就 。有一次,一个战士因老家说亲需要张照片,他就换了身便衣请假到亚东照相馆照像 。哪知走到半路下雨,在老乡屋檐下躲雨时,老乡看他黑呼呼的,就把他当成印度特务扭送到团部,弄得战士哭笑不得,关键还误了去照像的时间 。领导了解情况后,就用团部的海鸥像机给他拍了张照,洗成照片交给了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