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想的人 , 往往是一些大城市里生活优渥的女性 , 她们的成长环境可能确实比较宽松 , 甚至颇受优待 , 因而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 断言不存在女性被贬低的现象 , 态度甚至比男性更坚决 , 因为女性的身份反而使她们感觉自己天然正确 , 可以无所顾忌——出于同一逻辑的相对看法 , 则是身为男性言说者 , “你永远无法共情女性的感受”“你说的都是代表男性立场” 。
其实 , 能否共情 , 不在于女性还是男性的身份 , 而是个人视野 。 大城市不少生活优渥的女性是真的不知道社会有多复杂 , 所以丰县事件才让那么多人震惊;但从另一面来说 , 这也意味着我们社会的碎片化相当严重 , 每个人看到的现实迥然不同 , 很多人之所以争吵不休 , 原因就在于误以为彼此谈的是同一件事 , 但其实并不是 , 以至于连对话的基础都没有 。 本来一个人就难免受自己的视野和环境所限 , 如果你又完全接受而没想过走出舒适圈 , 那么对“被限制”的感受也不会太明显 , 只有当你尝试超出这个边界 , 向前走得越远 , 感触才会越深 。
▌超越“女性”和“男性”的立场
【女性主义|我们如何讨论“女性权益”】当下的很多女性主义者似乎在潜意识里相信 , 实现女性权利的最大阻碍来自前现代理念 , 尤其是那种结构性的男权传统 , 只要打倒它就能万事大吉 。 但实际上 ,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 后现代理念有时也会成为对手 。 和一般人设想的不同 , 反对女性权益的既不一定是顽固的保守主义者 , 更不一定“愚昧无知” 。
一种看上去“反女性主义”的声音认为 , 一个人不分性别 , 无须他人指点 , 有权自己决定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 。 有一位就在网上如此宣告:“我认为我首先是一个有自由意志和血肉之躯的活人 , 化妆与否这事 , 穿不穿高跟鞋这事 , 以及其他一切类似的选择 , 都是为我自己的舒适便利、身心健康、美学品味、社交生活服务的 。
宣称女性已经被男权社会系统性戕害到了丧失整全的自主意识 , 以至于都不能用基本常识来清楚地辨别和断定自己(应该)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 连无伤大雅的日常穿戴都要摸着良心自我省察一番 , 这不是在坚固 , 而是在贬抑和幼化女性个体 。 那么下一步如果是由女权理论家挥斥方遒来规定什么才是真为女性好 , 以及如何以正确的姿势爱美 , 是不是又回到了熟悉的配方?”
不难看出 , 这种声音相信每个个体有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 既不感觉受到了系统性剥夺 , 甚至也反对将女性生命中的一切艰难都归咎于此 , 进而相信一个女性尊重男性、喜欢孩子也是她自主的人生选择 , 不应该被污名化为“被男性社会洗脑” , 当下的一些女权诉求不过是“宣泄你未竟青春期的愤怒 , 以及为一件自己并没有付出什么努力的事情感觉良好” , 反倒印证了男性群体对女性的某些偏见 。
这无疑是相当犀利的 , 但有必要指出的是 , 在此最关键的一点是:“你们还在为之争取的东西 , 我已经得到了 。 ”本来女性主义的诉求正是为了让个体可以自主地做自己 , 在这一意义上 , 这一声音本身就是女性主义的 , 它反对的 , 其实倒不如说是女性主义理念的意识形态化 。
这种意见主张不是在性别二分的框架底下看待社会问题 , 而是不分男女都看作平等的个体 , 拒绝任何群体化的标签 , 就像撒切尔夫人那句名言:“没有所谓‘社会’这回事 , 只有一个个的男女 。 ”根据这种个人主义 , 你的每个决定都是自主做出的 , 也就得自行承担责任:“你就是你 , 单数的、理性的、有完全责任的你 , 你不是什么70后、80后、90后、00后……任何年代都不能背锅你的无知与懦弱 , 也不能买单你的傲慢与偏见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青春|我们总是要独自学会逞强
- 羁绊|我们只是擦肩而过,却成了一生的羁绊
- 我们如何讨论“女性权益”
- 如何判断女生是否对你有好感?
- 妻子|在平淡如水的点滴日常中,我们一起经营着这一份小小的幸福
- 章慧敏|章慧敏:纸三角
- 相遇的地方|我们相遇的地方,细流如同青春时期的泪水
- 婚恋|经历背叛后,如何“翻盘”?
- 花落|花开花落,我们相遇分离
- 经历背叛后,如何“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