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口碑撕裂背后:如何理解李玉镜头下的女性形象?( 二 )


除去并不成功的商业化尝试 , 在作者性的女性表达里 , 李玉确实从未失过手 。 在这样一个脉络里 , 如何理解这部褒贬不一的《断·桥》?本文结合导演过往的作品 , 梳理出一条导演所塑造的“可见女性”脉络 , 探讨李玉期望在闻晓雨身上试图建筑的新形象 。
在李玉的电影里
如何谈论“性别”
“女性电影”是源自西方的一个特定概念 ,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女性运动 , 由最初关注女性的经济、政治地位、逐步延伸到了文化领域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 到了90年代的中国 , 有一档影响力深远的电视节目《半边天》 , 这档节目是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际成立的 。 彼时的语境中 , “妇女”是时下蓬勃的文化话题 , 电视也是中国老百姓重要的新知窗口 。 当时在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工作的李玉拍了一期节目 , 就是1996年获中国纪录片协会大奖的《姐姐》 。
|《断·桥》口碑撕裂背后:如何理解李玉镜头下的女性形象?
本文图片

纪录片《姐姐》剧照 。
【|《断·桥》口碑撕裂背后:如何理解李玉镜头下的女性形象?】这部26年前的纪录片《姐姐》 , 讲述的是一对双胞胎即将出世 , 在剖腹产的家庭会议上 , 大家认为女孩可以多照顾男孩 , 决定先拿她出来 。 在人为的干预下 , 赋予她“姐姐”的责任和义务 , 安排了女孩的命运 。
随后对“性别”的思考和观察 , 成了李玉电影里重要的叙事 。
到了2005年的电影作品《红颜》 , 李玉把叙事空间放在了川渝县城 , 这也成了她日后大多故事的发生地 。 县城狭小的生存空间和固有流动率 , 对一个深陷道德囹圄的少女来说 , 打击是毁灭的 。 如今来看 , 《红颜》所讲述的故事和情感更复杂、更奇情也更大胆 。
故事讲16岁的女高中生小云意外怀孕 , 很快消息瞒不住了 , 少男少女双双被开除学籍 。 主人公小云 , 父亲早逝 , 和身为语文老师的母亲生活 。 男生远走 , 女生在母亲的安排下生下“夭折”的孩子 。 实则母亲暗中把孩子送去一对领养夫妇 。 随后的十年间女孩成为川剧演员 , 也在舞台上唱流行歌曲 。 母亲继续做小学语文老师 , 班里有个调皮的男学生 。
人物线就这样一点点浮出水面 。 要被送走的婴儿被那个女医生(男孩姐姐)留了下来 , 姑妈成了母亲 , 养了10年 。 小男孩偶然的偷窥所产生的亲近和迷恋 , 让他和“云姐”走得近起来 。
三个女人和一个小男孩展开了细细的相处 。 语文老师实际是小男孩的外婆、母亲是姑妈、叫他“弟娃儿”的则是生母 。 她们在不知情的相处里 , 甚为生动地处出了感情 。 《红颜》中的小男孩刻画得非常珍贵 , 自然、蒙眬、本能尚存也调皮捣蛋 。
但电影《红颜》有力的部分不在伦理 , 而在于作者如何呈现这些生存在此时此景的女人们 , 和她们在男权社会下所承担的一切 。 秘密捅破后 , 三代女人的命运出奇一致地捆绑在一起了 。 外婆(丈夫早亡);姑妈(母亲)的丈夫是军人 , 但因为怀疑小男孩儿不是自己亲生的与之离婚;当年和小云少年犯错后的男孩早早离开 。 尽管当年母亲为保女儿“名声”已做出了最大努力 , 但仍然难以更改小云从此被轻薄的命运 。
16岁的小云被暴打是在父亲的遗像下完成的 , 父权的威慑力坚如磐石地存在在这个家庭秩序中;小男孩的姑妈遭到怀疑婚姻破裂 , 设计的丈夫身份是军人(更强大的权力符号);小云被已婚男人轻薄 , 遭到暴发户老板的非礼 , 在暴露的舞台上经历过难堪的荡妇羞辱 。 三代女人的痛苦 , 以不同层次呈现在电影中 , 而她们全都沉默地接受了这样的生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