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手札|那个叫“命运”的东西,其实是指这些“看不到,但却存在”的力量( 二 )
原生家庭的影响
前两天跟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 , 其中一位说:“我们学校有个比较聪明的孩子 , 但不知道怎么了 , 只要遇到不会的题 , 他就变得特别暴躁 , 甚至于有时候会用头撞墙 , 可把老师们都吓坏了 。 ”
然后 , 我接着这个话茬说:“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呢 , 可能是因为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 , 脾气特别暴躁 。 ”
朋友就说:“是是是 , 他妈妈到学校之后 , 也说他父亲脾气特别不好 。 ”
随后 , 我们又聊了聊 , 发现不仅孩子的父亲脾气不好 , 父亲的父亲 , 也就是孩子的爷爷脾气也非常不好 。
为了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 我们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后 , 就会努力地模仿自己的父母 , 从他们身上学习说话、为人处世、一些基本的因果关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对待异性 。 可以说 , 最开始的我们自己出了一小部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 其他都是直接照搬了父母身上的一些东西 。
由此形成的我们呢 , 虽然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外貌体征 , 可内在存放的东西却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 而尴尬的是什么呢 , 如果在随后的人生中 , 我们并没有去尝试逐步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去形成属于自己的自我 , 那就会像刚刚的故事一样 , 父辈遭受的原生家庭影响会延续到子辈 , 并还可能继续延续下去 。
每个人的身上都必然有原生家庭的影响 , 可当我们始终没有看到这些、始终没有走出来一些的话 , 我们就会一直受其影响 。
小的时候我们没得选 , 长大之后却有的选 。 既然有的选 , 那贴上“命运”这个虚无缥缈的标签 , 就有些不合适了 。
潜意识与习惯
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 , 只能借由自己认识到的信息去分析和判别这个世界 。 而信息只有达到“可被识别”这个条件 , 才能被我们识别到 。
就比如刚刚提到的强迫性重复与原生家庭影响 , 这两样虽然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 , 但其实我们也只是刚认识它俩没多久、它俩也不过刚刚进入大众的视野 。
而与它俩类似的还有潜意识与习惯 。
还记得小时候不会写字辛苦练字的经历吗?而这么多年之后 , 还需要像之前一样一边想、一边写才能熟练地完成书写吗?
现在我们不用有太多的思考就能讲出来一些东西、写出来一些东西 。 这是因为它们已经从之前的“刻意行为”变成了“机械化、自动化行为” 。
刻意行为是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好的 , 那集中注意力就代表着“我们能够观察到和一定程度的掌控这个过程” 。 当刻意行为变为“机械化、自动化行为”之后 , 我们只需要稍微有一个念头就能自动展现出来 。 就好比小的时候我们学习走路 , 需要有人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教 , 熟练了之后 , 我只需要想着“要去哪儿” , 这一系列步骤就自动完成了 。
这些“机械化、自动化行为”便储存在潜意识里 , 被贴上了习惯的标签 。 而里面放着诸如认知和行为倾向、从原生家庭里拿过来的东西、一些创伤、欲望等东西 , 并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 , 对你的人生造成影响 。
当然了 , 潜意识这部分每个人都有 , 但是我们又不可能绝对的掌控自己的潜意识 , 所以 , 只能通过不断提高觉察能力 , 去认清楚当下的自己和当下为什么这么做 , 从而增加潜意识的积极影响、在能力范围内淡化潜意识的消极影响 。
以上几部分 , 可是每个人都有的 。 而以上几部分 , 又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努力 , 做出优化与调整的 。
那从这个角度来说 , 我们是否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跳出命运影响”的可能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本文转自:安徽共青团所有的经历 生活撂不倒的,就是那个不认输的你
- 眼睛惊到我了!“马应龙去眼袋那个视频,竟然是真的!”
- 离婚 “相亲三次女方都要求婆媳不同住”那个撺掇儿子离婚的婆婆后悔了
- 自媒体 那个大二女生,靠「抖音」赚了70万。
- 那个公开用了5年假币的老人,走了
- 朋友圈|小心你朋友圈那个晒吃的女同事
- 远嫁 “娘家回不去,婆家待不了”那个和父母断绝关系的远嫁姑娘后悔了
- 凤凰男 凤凰男离婚后,那个精致穷的丈母娘,没了精致只剩下了穷
- |那个“死”在婚姻里的女人,活过来了
- |不要怕,问题,其实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的那个包装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