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邱领的女孩决定去山里


|一个叫邱领的女孩决定去山里
本文图片
邱领在去往新疆红其拉甫的路上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杨杰
编辑 | 从玉华
见面的第一句话 , 邱领说想改名字 。 “邱领”要变成“邱岭” , 名里见山 , 她想离自然近些 。 原本的“领”是领袖、领导力的“领” , 像她以往生活的关键词 。
这个29岁的北京姑娘很多年一直像“领跑者” , 小学时是大队长 , 保送清华附中的初中 , 做乐队首席 , 成绩很好 , 又保送本校的高中 , 高考前能进全市前二十 。 大学去了美国著名的私立女校史密斯学院 , 她依旧活跃 , 爱张罗事儿 , 组织社团和校内活动 , “一路上来都是圈子里面的佼佼者和焦点” 。
毕业进知名银行 , 成为首批中国管培生 。 她聪明 , 斗志昂扬 , 被同事叫做“小豹子” 。
但她身上同时又寄居着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茫然 。 工作到第5个年头 , 她经历情绪的失控:在北京街头崩溃哭泣、对路人无法抑制地发火 。 她最终决定裸辞 。
辞职后 , 邱领见了一些朋友 。 她惊讶地发现 , 在精英圈子 , 裸辞者不在少数 。 她说 , 那所美国女校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位中国学生因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辍学 。 如一位美国校长所言 , “我们的年轻一代似乎‘被一场抑郁的流行病所包围’” 。
“我恍然大悟 , 这不是个体现象 , 这是群体现象” , 邱领戴着银色的大耳环 , 头发高高盘起 , 语速很快 , “这个群体的标签非常清晰 , 基本都是家境中产以上 , 从小就是别人口中的好孩子 。 ”但当他们内心意识觉醒 , 往往陷入旧行为方式与新观念的挣扎 。
他们非常擅长解决手头的问题 , 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 现在 , 是寻找答案的时候了 。
崩 溃
邱领大学里学的是艺术史 , 听了爸妈的话 , 又修了一门“实用的”经济学 。 毕业进入一家服务科创型企业的银行 。 “当时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去抢案子 , 找到创业公司 , 说我们要给你们钱 , 然后跟他们谈条款 。 ”
邱领和另一位管培生刚回国工作时 , 级别更高的同事也常向她们取经 。 一位VP(经理)级别的同事说 , 太羡慕她们了 , 年纪轻轻就被招来做管培生 , 而且是第一届 , 升职会很顺利 , “他说他40多岁 , 才做到VP , 我们这样做下去 , 估计三五年就升到VP了 , 之后案子奖金什么的 , 就不愁了 。 ”
未来看上去平步青云 。 回到北京工作后 , 组里的氛围融洽 , 老板是美籍华人 , 待她很好 , 他工作的思路、习惯以及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她 。 “他是work hard play hard的典型代表 , 让我们带着电脑去夜店加班 。 ”
一家公司刚刚注册 , 邱领最好第二天就“杀”到那里 , 告诉他们她可以提供何种服务、未来有哪些合作 , “把我们的饼扔给他 , 看他吃不吃 , 他最好吃 , 如果不吃 , 我就一直塞 。 ”
以前办公室有一张长桌 , 大家围着坐 , 老板抽一根烟 , 一圈一圈地转 , 转到谁那里 , 喜欢凑上去问 , “刚才就是这一页纸 , 怎么还没好 , 你这太慢了 。 ”
邱领爱做计划 , 24小时被一个一个事务小格填满 。 工作之初 , 考核KPI的方式是一年要加两三百个微信好友 , 以及当上10个群的群主 。 “其实这在创投圈很平常 , 一年参加五六十场活动 , 每次接触几个项目方 , 每个项目里有创始人、合伙人、CFO……我工作的5年里 , 每年都新增两三百好友 。 ”
她的目标就是一步步积累 , 成为这个圈子小有影响力的人 。 梦想在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 跳到一个更好的美元基金、投资圈里的大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