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的近义词形容胸怀 以小博大的近义词( 四 )


古都开城现属朝鲜,2013年成为世遗 。王建陵墓显陵位于开城西北郊外的万寿山,平壤至开城的统一高速公路在此设了个出口 。陵墓东侧是一处村落,村民都姓王,这个姓在朝鲜很少,据说是王氏高丽的后人,为先祖在此守陵;陵墓大门外是一条水杉林荫道,深秋的路面上铺满了赭色落叶,静谧而肃穆;陵墓牌坊前有一座汉文石碑,直书“高丽太祖王建王陵改建碑” 。汉字在朝鲜极为罕见,更别说刻碑勒铭了,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是金日成的手迹 。
显陵于1994年全面完成改建,成了一座崭新的古墓 。我不欲滋扰,径直向山中另一座恭愍王陵而去 。
恭愍王是谥号,他的庙号叫武宗,听起来有些矛盾:究竟是国王还是皇帝呢?这就牵涉到了高丽的外交政策和事大原则 。
高丽建国之初正值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山河破碎,即便后来大宋王朝兴起,亦从未收复燕云,自然不可能跨过辽东与高丽接壤 。在这种形势下,高丽采取现实主义的“事大”外交策略:在文化上向慕大宋,在外交上保持距离,先后向辽、金和蒙古称臣纳贡,却不向宋朝贡 。根据《高丽史·睿宗世家》记载,北宋曾自作多情地准备册封高丽国王,遭到婉拒:“先考以当国地接大辽,久已秉行爵命正朔,所以未敢遵承上命,以实恳辞” 。
辽、金两代均满足于高丽的朝贡,并不谋求征服和支配朝鲜半岛,而蒙古则不然,先后六次入侵高丽,一心要把它纳入版图,再以之为跳板征服日本诸岛 。但高丽王室宁可迁居海岛也不愿投降,最终经过28年互有胜负的残酷战争后与蒙古议和,保有半独立的主权——这是东亚大陆诸国在蒙古铁蹄下得到的最好待遇 。作为外交妥协,高丽君主对辽、金、蒙古皆称王,低人一等,但关起门来还是自称“宗” 。
恭愍王陵距离显陵仅1公里山路,它依山而建,陵墓建于台地之上,在高丽王朝诸陵中最为恢弘,与恭愍王修兵布武、开疆辟土的历史地位相称 。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恭愍王陵为双茔墓,系国王与王后合葬 。古往今来合葬墓并不鲜见,但两座坟茔规模相当,不分伯仲,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相当罕见的,其历史背景值得一谈 。

博大的近义词形容胸怀 以小博大的近义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恭愍王陵的双茔墓 。
1259年,高丽向蒙古妥协,高丽国君改称王,太子王倎改称世子,被送往蒙古作人质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蒙古大汗蒙哥顿兵于合州钓鱼城下,受挫驾崩,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陷入长达四年的争位之战 。在这紧要关头,高丽世子王倎押对了宝,死心塌地跟随忽必烈,最终成为从龙之臣,高丽顽强抵抗蒙古28年的仇怨遂被忽必烈一笔勾销,驻屯高丽的蒙古军队全部撤回,王倎被送回高丽即位,后称忠敬王 。
元朝给王倎的谥号是忠敬王,外敬而内忠,这是对臣子的极高评价 。他内心究竟如何无人知晓,但为了巩固王权、与虎谋皮,他的外交政策确实可谓卑躬屈膝 。临终前三年,忠敬王向忽必烈求亲,要求把蒙古公主嫁给他的儿子王愖,让蒙古与高丽结为翁婿之好 。忽必烈起初并未应允,但架不住老部下反复央求,终于在三年后同意 。和亲成礼后仅一个月,忠敬王就放心地撒手人寰,留下了延续七代的和亲政策:高丽国王皆娶蒙古公主为王后;在王号前加“驸马”二字,成为“驸马高丽国王”;既然王子们都是蒙古公主所生,自然要取蒙古名字,于是高丽王室出现了一大批失里、朵儿只和帖木尔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