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小树讲健康|探究中医的奠基人和长寿方法( 三 )


1、有着全面的整体观 , 是以系统化的方式来论述的 , 追求的是所论述的内容与真理同在!这是一个原则性的大方向 。
2、他是不肯让全书多一句废话乃至多一个字的 , 这不仅在于他那个时候没有现今人们有了纸写字这么方便 , 更是在于多言数穷啊!
3、由于他文采、文风、文气等方面之高明绝顶 , 使得所著的全书也就每句话、每个字都会很准确 , 表达出的字句文章 , 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 , 让你读起来就如同读到一首诗那样 , 一口气从头就读到尾 。 书中内容既简洁又读起来顺口 , 当然也属于追求尽善尽美 , 对此他怎么可能玩文字游戏?让读者看不懂呢?所以他是一定会尽可能地选择读者容易明白的文字来论述全书 。 虽然书中有着“玄之又玄”的话 , 但那是为了告诉读者所论述的“道”内容 , 而不是玩文字游戏 。
4、全书有着非常合理的秩序 , 谁先谁后 , 谁大谁小 , 谁是母谁是子 , 开篇第一句话以及结尾的话 , 开篇第一个字以及结尾的字 , 什么内容应该排在前面 , 什么内容应该随其后等秩序都是考虑得很全面的 。
5、对道的亲身体验 。 大家知道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 , 去参加工作还需要一个亲身体验过程 , 才能胜任业务 。 那些亲身体验过的人写出来的书 , 跟那些学来知识的人写出的书 , 这价值是不一样的 , 从《道德经》的各方面情况来看 , 可以说作者是位亲身体验者 , 才使得此书如此完美!那么道
也能够去亲身体验到吗?对此在往后的正式故事内容时会讲到 , 现这里所讲属于故事的前言论述也就不多说了 。


以上这5个方面情况 , 是根据老子的思想 , 对最好的《道德经》版本是什么样?进行的描述 , 当真正明白这些情况后 , 对前面说到的版本等那些问题 , 便可迎刃而解 。 比如有些版本上是“道可道非常道” , 而另一些版本上是“道可道非恒道” , 到底是“常”还是“恒”这个问题?也就可根据老子的思想去找到答案 , 因为“道”在《道德经》全书中 ,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用法:第一是指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 第二指自然规律 。 第三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法则 。 其基本含义包括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和思维的方法等方面 。
他选择的如果不是“常”而是“恒”字 , 使开篇第一个字
就受到打击 , 这个“道”字往下几种不同的用法以及含义 , 能不受影响吗?让读者怎么好理解这个“道”字在全书的含义?这书还完美吗?使定位为万物之道书也会受影响 。 要是只从这句话对与错角度去看 , 选“恒”字也就没有错 , 但老子作为大智慧者当然会从全局去考虑 , 而选择更合适的“常”字 。

其实“常”作为单独一个字 , 不能表达出“恒”字那样的意思:长久存在 , 固定不变 。 需从那里“道可道非常道”连起来去读 , 从整句话去思考才行 。 所以说汉字是多么的有着艺术性、活性!对就这么一个字进行探究 , 却也涉及到片面与全面 , 是否明白老子的思想等问题 。
可是帛书版上面就是个“恒”字 , 版本距离老子生活的时代只有几百年 , 怎么解释?其实即使是老子那个时代 , 也依然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版本 , 这在于某个人听到此书进行刻录 , 难免有搞错的时候 , 如果某个人是按自己理解做的记录 , 就更是会跟原著差别大 。 即使是一个传一个直接抄录 , 可是当其中某一个人要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 , 也会跟原著不一样啊!因此也就会有着不同的版本 。
按以上5个方面对原著是什么样的描述 , 当你读帛书版读到“无名万物之始也 , 有名万物之母也”这样的内容时 , 也就方便判断此处字句是否正确?你想想看此处“无”与“有”还有什么区别?老子的表达能力怎么可能会这样差?弄出这样逻辑不通的句子?又比如某人搞起个德道经 , 你看各版本都是“道生一” , 发现什么地方有德生道?而且“君子居则贵左 , 用兵则贵右”等话语 , 都足以证明老子是注重秩序的 , 他怎么可能犯那么低级的错误?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