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主要内容

《三字经》在谈到古人勤学读书的时候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这位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主要内容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主要内容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苏洵像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主要内容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四川眉山三苏祠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主要内容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塑像
与儿子苏轼、苏辙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年少时纵游天下,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在三十七岁时却又经历科举失败 。此后他调整了治学方向,放弃科举考试,闭门苦读十数年,终于大器晚成,不仅创作了《六国论》等流传后世的经典政论文,实现了跻身仕途的梦想,还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一门三文豪”的千古佳话 。
年少贪玩,受兄长影响幡然醒悟
公元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市) 。苏家不仅家风优良,还有着很浓厚的读书氛围 。苏洵的父亲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 。”于是倾其钱财,购置了大量书籍置于书房 。苏轼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他祖父购置的书如汗牛充栋,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中 。
苏洵的两个哥哥都十分喜爱读书,大哥苏澹读书刻苦认真,可惜身体不佳,求取功名未能如愿 。二哥苏涣天资聪慧贤良,从小喜欢读书,也终于不负众望,在公元1027年,考得进士及第 。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洵却不像两位哥哥一样那么爱读书 。他天生聪明,辩智过人,但少年时代却不爱读书 。在苏洵12岁时,苏序专门请了先生来教三个儿子 。每当先生讲课,苏澹、苏涣正襟危坐,专心听讲,唯有苏洵对先生所讲授的声律、平仄押韵等做文之道不感兴趣,甚至干脆跑出课堂到郊外去游山玩水,他自己后来也在文章中说起当年顽劣的自己,“予昔少年,游荡不学” 。这段事也被欧阳修记载在《苏君墓志铭》之中:“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苏洵转变了学习态度呢?影响因素之一是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这一变故让苏洵发现生命的有限与短暂,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除了游玩山水是否应做有意义的事情 。奔丧回来的二哥苏涣,早就听闻这个弟弟喜好山水,便让他写些文章,这本是一个自然的要求,苏洵却捉襟见肘,腹中文墨全无 。为了帮助苏洵,苏涣心生一计,决定让苏洵重修苏氏族谱 。在编写族谱的过程中,苏洵了解到了先祖们勤学奋进、施展抱负的精彩人生,不禁备受鼓舞,顿觉自己荒废时间的可耻,这才决心发愤读书 。
以墨当糖
闭门苦读的科考之路
这一年,苏洵二十七岁 。在古代,这个年纪妥妥地已是中年了 。在苏洵生活的北宋年间,人们的平均寿命在50岁左右,而且流行早学早婚 。此时的苏洵已经结婚成家,尚未立业,他对自己的妻子程氏说道:“我自己感觉,现在开始重新学还来得及,但是如果一心向学,就没有时间再顾及家中事务,怎么办?”程氏对丈夫的决定立马给予了支持:“我想要劝你发奋读书很久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你是因为我的要求而读书,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读书毕竟是你个人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志向,那么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好了,你好好读书就是 。”程氏的话如同定心丸,苏洵自此潜心苦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