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孩子敏感易怒,医生说是双相或人格障碍?这些诊断可能都不妥

【人格障碍|孩子敏感易怒,医生说是双相或人格障碍?这些诊断可能都不妥】本文章节:
01、临床中普遍的“泛双相化”
02、将青少年诊断为人格障碍不妥
03、重视青少年患者的归因模式
在临床中 , 很多父母说孩子先是被诊断抑郁症 , 消极低沉 。 可后来变得越来越敏感、多疑、易怒 , 容易因一点小事情绪崩溃 , 大哭大闹 , 甚至在家砸东西、攻击父母 。
当然 , 也有的青少年抑郁症状不典型 , 当父母意识到孩子有精神心理问题时 , 他们已经表现得敏感易怒了 。
对于这种情况 , 很多精神科大夫会诊断为双相障碍 。 也有小部分医生可能会作出边缘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 。
可是基于我们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 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大量临床实践 , 我认为以上两种诊断都可能存在不妥 。
为什么这么说?
01、临床中普遍的“泛双相化”
很多精神科医生认为 , 如果青少年患者对比患病之前 , 明显变得更容易大发脾气、暴躁易怒 , 在家砸东西、甚至打人 , 像换了个人似的 , 那这属于“易激惹”症状 。
而“易激惹”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的症状之一 。 根据这个判断 , 所以很多医生得出了双相障碍的诊断 。
可我曾多次撰文分析 , 青少年患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 , 是因为长期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 内心压抑了越来越多负性情绪 。
当负性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 , 其叠加性心理创伤就非常容易被激活 , 激活后会爆发出强烈的愤怒 , 非常激动 , 出现以上表现 。
这种状态属于“激越状态” , 而不是“易激惹” , 也不符合轻躁狂/躁狂的核心特点 。
对于这个问题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颜文伟教授和华西精神卫生中心孙学礼教授都曾作出过类似的分析:
躁狂的主要症状是“高兴愉快”、“欣喜若狂” , 这种情绪能感染他人 。 有的医生 , 不管什么疾病 , 只要病人发脾气、冲动 , 就认为那是躁狂 , 加用碳酸锂或德巴金 , 说是情感调整剂 , 可以调整情感 。 那是不对的!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学教授 颜文伟
激越是被动的 , 即是对外界刺激的应对;而激惹更趋于主动 。 激越与焦虑相关的精神及躯体症状相伴随;而激惹则与心境高涨的相关症状相伴随 。 只有激惹 , 才能作为判定躁狂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精神病学》主编 孙学礼
近几年 , 我在临床中接诊大量的、被其他权威医院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 。 但我仔细问诊发现 , 其中绝大部分只是出现了“激越状态” , 而不是“易激惹” , 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
换言之 , 我认为这些青少年患者并不是真正的双相障碍 , 或者至少说 , 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 。
人格障碍|孩子敏感易怒,医生说是双相或人格障碍?这些诊断可能都不妥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按照现有的精神医学诊断体系 , 我认为更加符合他们情况的诊断是“抑郁障碍伴激越状态” , 有的还伴有人格改变 。 关于人格异常的问题 , 文章后面还会分析 。
当然 , 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这部分医生的诊断就是误诊 。
精神心理症状是动态变化的 , 同一个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症状不完全相同 , 不同大夫的问诊侧重点不同 。 更何况 , 对于上述表现到底是否属于轻躁狂/躁狂 , 国内外精神科大夫之间还有争议 。
所以 , 某一个大夫的诊断意见不能代表所有精神科大夫的意见 。 从这角度来看 , 即使孩子被某些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 , 父母也不用过分焦虑、悲观 , 孩子并不一定就是这个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