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孩子敏感易怒,医生说是双相或人格障碍?这些诊断可能都不妥( 三 )


在一定程度上 , 人格改变可视为人格障碍的前阶段 。
也就是说 , 人格改变的症状相对轻微 , 患者往往还有一定的自我反省能力 , 在情绪比较平稳 , 认知比较理性时 , 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 是人格偏离正常的发展阶段 。
如果不及时给予专业的干预 , 人格改变很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 。 到那时 , 人格的偏差和异常已经比较牢固 , 一般的治疗和干预方法难以纠正 。
人格障碍|孩子敏感易怒,医生说是双相或人格障碍?这些诊断可能都不妥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临床诊断上 , 人格改变和人格障碍还有一道分水岭 。 人格是个体从小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 年龄愈小 , 人格的可塑性愈大;一般而言 , 18岁后人格趋于稳定 , 不容易有大变化 。
因此 , 《精神病学高级教程》中认为 , 18岁以下的个体不诊断人格障碍 。
不过 , 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诊断标准之一、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意见不同 。
DSM-5认为 , 如果相关症状和特征存在超过1年 , 也可以给18岁之前的青少年作出人格障碍的诊断;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唯一例外 , 不能在个体18岁之前做出诊断 。
也就是说 , 青少年患者还没成年 , 到底能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精神医学领域是有分歧的 。
我个人认为 , 既然未成年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仍处于人格形成阶段 , 心智未成熟 , 易受外界的影响 , 人格偏离症状相对较轻 , 也更容易纠正 , 而且更多是由于叠加性创伤和外归因的错误认知模式所致 , 所以青少年不宜诊断为人格障碍 。
如果出现相关特征 , 可考虑诊断为人格改变 , 避免令患者、家属过分焦虑甚至悲观 , 加大心理压力 , 加重患者病情 。
而且国内外精神科大夫普遍认为 , 人格障碍很难治愈 , 药物治疗基本无效 , 一般心理治疗效果不佳 。 一旦被下了这个诊断 , 连医生都容易产生消极、无力感 。
另外 , 近年来 , 国内外精神医学越来越重视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 。 而青少年暴躁、易怒、剧烈而快速的情绪波动 , 容易发生人际冲突 , 这也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部分特征 。
所以 , 不排除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了解这个精神疾病 , 进而对青少年作出这个诊断 。 家长最好提前最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 了解相关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 。
根据我们的临床发现 , 其实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背后也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 尤其是来自原生家庭的 , 患者在人际关系中会极度害怕被抛弃 。
03、重视青少年患者的归因模式
那为什么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人格改变?
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错误的归因模式有密切关系 。
青少年患者最常见的人格改变有4种:偏执型人格改变 , 反社会型人格改变 , 冲动型人格改变以及强迫型人格改变 。
偏执型人格改变与反社会型人格改变的形成关联密切 。 青少年患者遭遇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 引发强烈的负性情绪和扭曲错误的认知 , 并长期处于焦虑 , 压抑、自我评价低下等不良心理状态 。
久而久之 , 他们会变得敏感、多疑 , 常有无端的猜疑 , 容易将别人的好意当坏意 。
患者往往会对人际细节过度关注 , 他人的语气、眼神、甚至无意识的动作 , 都容易被患者负面解读 , 逐步形成偏执型人格改变 。
而且 , 偏执型人格改变患者的负性情绪往往有明确的指向性 , 一般只针对欺负过自己的人(或者他们认为欺负过自己的人) , 甚至产生报复心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