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回忆|洪奭周在《尚书》辨伪方面的贡献( 二 )


第二 , 洪奭周认为“今文得之背诵口受之际 , 而反得其艰险 , 古文得之科斗磨灭之中 , 而乃得其平易 。 ”因古文、今文在文辞方面有着明显区别 , 今文语言平易 , 古文艰险 , 但是他认为这是受到了诸多影响 。
【复制回忆|洪奭周在《尚书》辨伪方面的贡献】首先 , “诰民者多难晓 , 命官者多易读” , 《尚书》的各个文体中 , 诰尤难理解 , 而为授官所作的命书则会相对容易一些 , 诸如《益稷》与《盘庚》 , 《无逸》与《多方》 。 其次 , “况文之易诵者 。 其忘也亦易” 。 从背诵的角度来说 , 简单的内容往往容易忘记 , 而难的篇目如果能够背诵下来 , 反而不容易遗忘 。
这就是为什么伏生所背的今文《尚书》 , 反而难者偏多 , 解释了为什么今文《尚书》更为难解 。 最后 , “至于安国之《书》 , 辨之于科斗疑似之中 , 寻之于简编脱落之余” , 古文《尚书》源于孔壁 , 本就是由脱落的简牍当中拼凑而来 , 若是难解的篇目必然不能够被当世人所还原 , 所以古文《尚书》中能够被还原出的篇目 , 大多语言平易 , 便于理解 。
第三 , 洪奭周认为“《尚书》百篇 , 其逸者四十二篇 , 而《中庸》《孟子》《左氏》《礼记》所引之《书》 , 无一以‘逸书’称者” , 除古文《尚书》中的58篇 , 其余所删去的42篇中 , 均未在经传中对此有过记载 。 并且“以司马子长之才 , 杂引《典》《谟》 , 以为帝纪 , 其文之不相合 , 犹若美玉与斌玦 。
然今之《尚书》 , 何其无斧凿离合之痕也 , 若必以逸书之不见于经传为疑 。 ”若是有伪书 ,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以《尚书》作为参照时 , 由于前后其文的文辞不合 , 必然会有所察觉 。
“且使为《书》者 , 知传会经传 , 则《伊训》之造攻鸣条 , 《泰誓》之宁执非敌 , 不应不合于《孟子》之本文也 。 ”如果古文《尚书》真的为伪书 , 则作伪之人必会杂取经传 , 以求得诸经内容的匹配 。 若是这样 , 怎么又会出现《伊训》《泰誓》中的部分内容与《孟子》不合的情况呢?
第四 , 洪奭周认为“小序之文 , 不类先秦 , 安国之序 , 不类西京 , 序既不可信 , 则经又岂可尽信乎”《尚书》中每篇之前的小序显然不是源于先秦时代 , 且孔安国所作的序文也不合于汉时文法 。
但是不能将序的可疑而转嫁于经文中 , “若以序之可疑 , 而并及于其经 , 则是何异挹渭水之浊流” , 由此看出 , 他同意序文为伪 , 但是并不认为经书可疑 。
第五 , 辨伪学者们认为古文《尚书》“古文多对偶 , 决非三代之文” , 洪奭周将这种观点评价为“儿童之见” 。 评判文章应“在于雅俗繁简” , 不应以其文是否对偶而去较之高下 。 古文《尚书》虽然多对偶句 , 但行文、言语所遵循的是“自然而然者 , 又和嫌于对偶乎” 。
况且《孟子》引《泰誓》“天视自我民视 , 天听自我民听” , 《左传》引《大禹谟》“戒之用休 , 董之用威” , 《周本纪》引《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 , 放牛于桃林之野” , 这些句子均对偶 。 但是这些对偶句也来自于古文《尚书》 。
第六 , 洪奭周反驳辨伪者们提出的朱熹也认为古文《尚书》为伪的观点 , “古文之可疑 , 朱子盖尝言之矣” 。 他认为 , 朱熹提出“小序可疑” , 又曾言“某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 , 但是其下洪奭周又云“孔安国书云者 , 谓安国之传 , 非谓经之本文也 。 ”朱熹认为《尚书》小序、《孔传》有疑 , 并非是认为古文《尚书》为伪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