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回忆|洪奭周在《尚书》辨伪方面的贡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张三夕等人在《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对“辨伪”所下定义为“把古典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 , 或某部图书文献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揭示出来” 。 郑良树将古籍辨伪范围限定为“作者、成书时代、文字章节的附益” 。
《尚书》由上古流传至现世 , 经历战火 , 版本众多 , 所以其书作者、成书年代、文字章节的真伪自汉代便已有学者提出质疑 。 其后 , 唐代孔颖达 , 宋代欧阳修、朱熹等学者均对古文《尚书》中的部分篇目的真伪进行过怀疑 。 直至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中力证古文《尚书》为伪 , 这个观点才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
一、洪奭周的辨伪观
洪奭周所处的年代为朝鲜王朝后期 , 此时的清朝正值乾隆、道光年间 , 随着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传入半岛 , 朝鲜地区的学者也大多卷入了对古文《尚书》真伪的论辩当中 。
但因为古文《尚书》中的《大禹谟》的十六字心决:“人心惟危 ,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 允执厥中”历来为理学家奉为圭臬 , 导致这场论辩由原本针对文字、真伪的讨论上升至“考据学——朱子学”对立的高度 。
洪奭周也参与了这场论辩 , 并写下《今古文辨》 , 以此来逐条反驳当时持辨伪态度的朝鲜学者们 。 但他在《尚书补传》中对古文《尚书》的真伪态度却与之前有一个明显的转变 。 这种转变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朝鲜学者对《尚书》由浅至深、由外至内的认识过程 。
二、《今古文辨》的反辨伪观
《今古文辨》是洪奭周初入仕途时为参加经筵辩论而撰写的一篇《尚书》学文章 , 在此文中洪奭周针对当时辨伪派学者们六种观点一一进行了辩驳 。 他认为辨伪者的判断是错误的 , 随意怀疑古文《尚书》为伪缺乏其必然性依据 。
第一 , 辨伪学者们认为:“古文出于孔壁 , 而孔安国为之注 , 自孔安国以至于梅赜 , 四百余年矣 , 而世未尝知有古文《尚书》 。 汉 , 晋以来 , 鸿儒宿学 , 如郑玄、王肃、杜预、范宁之徒 , 皆未尝见 。 是必晋、宋间诸儒讦而为之者也 。 ”
自古文《尚书》从孔壁出现 , 孔安国作传 , 直至梅赜献书 , 其中四百余年 , 从未听说过这一版本的古文《尚书》 , 必然为晋宋年间所作之伪书 。 洪奭周则以为这本书必然不会为当世所伪造 。 他将晋、宋时期的文章贬为“浮靡浅陋之文” , 而古文《尚书》中的语言与晋时文风大有不同 , 当时的人难以写出如此的文字 。
其二 , “若谓秦 , 汉以后 , 有能作《禹谟》《说命》者 , 其人必知道而能文者也” , 既然认定其为伪书 , 必有作者 , 能作此文者 , 其学必然不俗 , 为何从未听说有相关作者及其作品流传于世;其三 , “且吾未见知道君子而为伪以乱经者也” , 洪奭周认为能作出此文之人 , 必然为君子 , 不会作此伪书以扰乱经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守着回忆,想着你,相隔很远,心却很近,写给心里的爱人
- 作者:黎荔立冬之日 在初雪的窗边的回忆
- 新兵 我的新兵班长,我的新兵班,我一辈子的回忆
- |苏美林|雨中灯-回忆我的父亲
- 倪萍:年轻是最宝贵的财富
- 爱情|“夜读”我在回忆,但也没有忘记前进
- 宫崎骏|“回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存在于现在,却能影响未来”
- 罗曼|转载:《回忆》
- 李晓胜|【原创】宁夏|李晓胜:回忆一种寂寞是幸福
- 大家还记得童年回忆里的这只狼吗?它叫威利狼 北美最受迫害的动物,被人打压仍繁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