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回忆|洪奭周在《尚书》辨伪方面的贡献( 三 )
并且他提出“使朱子诚以古文为伪 , 则‘危微精一’之训 , 何为如是其反复 。 ”若是朱熹以古文《尚书》为伪书 , 为何又对其中的某些内容极为推崇 , 如《大禹谟》的十六字心决等 。
综上 , 洪奭周认为辨伪者并不了解《尚书》 , 而他在阅读中“往复百回而不厌” , 所以并不认可他们的辨伪论断 。 虽然在《今古文辨》中洪奭周并未断言古文《尚书》为真 , 但从其文字中可以看出 , 他还是倾向于这种观点 。
三、《尚书补传》中不同的辨伪观
与《今古文辨》不同 , 《尚书补传》成书于洪奭周中年(1824年) 。 他在撰写《尚书补传》时期 , 对古文《尚书》的真伪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 除保持年轻时认定《孔传》为伪托孔安国所作的观点外 , 在《尚书补传》中他曾多次明确指出古文《尚书》为伪 。
《尚书补传》所注对象包含今古文58篇 , 他共有17处对古文《尚书》的真伪性提出质疑 , 其中明确点出17篇篇目为伪作 , 分别为:《大禹谟》《胤征》《仲虺之诰》《伊训》《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 , 以及《舜典》首章28字也为后世所写 。
洪奭周的辨伪不是主观臆断 , 而是从语言、文献两个方面证实自己的判断 。 语言:《大禹谟》《益稷》《仲虺之诰》《君牙》《冏命》《君陈》《微子之命》《蔡仲之命》 。 《大禹谟》:二《典》、三《谟》皆虞夏之文也 , 而《大禹谟》独平易流利 , 与后世文体无异 。
五十八篇之集传皆蔡氏笔也 。 而自《大禹谟》“若帝之初”已上为朱夫子所是正 , 善读者倶当自知之 。 夫文体之古今高下 , 于学者 , 末也 , 然穷经之士亦不可以不之知也 。
按:洪奭周认为 , 在今、古文中 , 区别最大的莫过于语言 。 《大禹谟》中的语言平易 , 与佶屈聱牙的今文不同 , 理解上容易许多 。 而若是这些材料出于孔壁 , 则脱简、损坏之处必然不少 , 但是文意却反而通俗易懂 , 所以其文的真伪性必然有疑 。
文献:《胤征》《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大诰》《毕命》 。 《武成》:《汉书》引《武成》曰:“粤若来三月既死覇 , 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紂 , ”此非今之《武成》也 , 岂西京之末又有所谓伪《武成》 , 如张覇之伪《泰誓》欤《武成》自“朝步自周”以下 , 叙战伐祭祀之事 , 与其命令政教 , 无不赅且详者 。
受辛之死 , 商周终始之大际也 , 顾阙焉无所纪 , 为史臣者 , 岂亦有所难其辞欤嗟乎!纣虽无道 , 亦天下之所尝北面而共君之者也 。 三代之书 , 铺张夸耀 , 唯《武成》为甚 , 犹且微其辞若此 。 司马迁谓武王亲擊纣4吕 , 而悬其头太白之旗 , 甚矣其诬也 。
按:《汉书》所引片段 , 今不见于《武成》 , 洪奭周因此对《武成》真伪有所怀疑 。 根据《武成》中所记载的武王攻伐商朝之事 , 文篇决口不提征伐中商王受辛是如何死亡 , 洪奭周认为这件事极为重大 , 《尚书》不记此事不符合史书特性 , 史官也没有不载此事的理由 。 但是《史记》中所记载受辛死因却又不合君臣理法 , 故而以此为疑 。
四、总结
洪奭周被任命为抄启文臣于1794年 , 1800年因朋党之争牵连而削职 , 所以能够推测《今古文辨》一文必然写于1795-1799年之间 。 《尚书补传》成书于1824年 , 前后两文相差20余年 。
洪奭周通过语言、文献两方面对古文《尚书》中的部分篇目进行了质疑 , 其观点、态度与《今古文辨》中所发观点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 洪奭周对古文《尚书》的看法会发出如此大的转变 , 这是由于洪奭周的《尚书》辨伪观经历了一个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变化 , 反而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朝鲜学者的认知过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守着回忆,想着你,相隔很远,心却很近,写给心里的爱人
- 作者:黎荔立冬之日 在初雪的窗边的回忆
- 新兵 我的新兵班长,我的新兵班,我一辈子的回忆
- |苏美林|雨中灯-回忆我的父亲
- 倪萍:年轻是最宝贵的财富
- 爱情|“夜读”我在回忆,但也没有忘记前进
- 宫崎骏|“回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存在于现在,却能影响未来”
- 罗曼|转载:《回忆》
- 李晓胜|【原创】宁夏|李晓胜:回忆一种寂寞是幸福
- 大家还记得童年回忆里的这只狼吗?它叫威利狼 北美最受迫害的动物,被人打压仍繁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