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有点慢|六朝更代几兴亡,观文明之更替,重回六朝时光( 二 )


“地上”“地下”看六朝 , 动荡年代中的城市与墓葬《六朝文明》中用了非常多的笔墨介绍了主要城市建筑以及墓葬建筑 , 从“地上”到“地下” , 无不显露着六朝时期的文化发展与文明进程 。
邺城是六朝时期最早的都城 , 它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 , 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城市被丁爱博教授放在北方早期城市中的第一个来介绍 ,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邺城的重要性在于其平面布局标志着城市规划史上的重大发展 。
邺城的T形布局加上连接各个城门的纵横街道 , 可谓开启了后代都城布局之先河 。
【缓缓有点慢|六朝更代几兴亡,观文明之更替,重回六朝时光】到北魏时期 , 不到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三次迁都 , 《六朝文明》中对此现象的看法非常客观 , 迁都一方面映射出当时社会的不稳定 , 而另一方面 ,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 这些迁都反映了拓跋统治者逐渐适应中原社会的过程” , 拓跋政权日益巩固 , 他们不断向中原腹地深入 , 到公元5世纪后半期 , 一种自觉的汉化政策萌生 , 并且体现在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上面 。
洛阳城也是六朝时期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 , 与邺城的“开创性”作用不同 , 洛阳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 “地控华北地区的东西交通要道 , 这可能也正是从周到唐的多个朝代建都于此的原因” 。
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 这也致使洛阳城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变革 , 但实际上 , 洛阳城最大的变革还是在城墙以内 。
《六朝文明》中这样描述汉晋时期的洛阳:


“汉晋时期的洛阳城区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城墙之外 , 但所谓‘洛阳城’并不包括城墙之外的郊区 。 惊呆的洛阳城一般被描述为‘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 指的是市区范围 。 ”
如果说 , 邺城开启了后代都城布局之先河 , 那么洛阳则代表了六朝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 。
城市建设自然离不开建筑 , 而六朝时期其实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 因为深受佛教影响 , 不仅寺庙数量大大增加 , 典型的中国建筑特征也开始在那一时期成型并体现出来 , 丁爱博教授在《六朝文明》当中通过对文献、壁画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展示 , 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建筑风貌 。
“地上”建筑如此 , “地下”建筑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史组成部分 ,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萨都刺曾叹惜道:“六代豪华春去也 ,更无消息!”其实那些已经“春去也”的时代也并非无迹可寻 , 在六朝的石刻上、在六朝的墓葬中 , 都留下了很多与当时历史、科技、艺术等多方面紧密相关的信息 , 等待我们去破译、解码 。
以当时的南方墓葬为例 , 潮湿而易渗漏的土壤决定它必须要采用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建墓方式 , 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很多措施 , 都是为了控制多余的水分对墓葬造成负面影响 , 譬如选取地势较高的地方 , 采用棺床和排水系统 , 摒弃壁画而是以装饰砖来作为墓壁的美化……
因为建邺 , 也就是如今的南京 , 在六朝时期是作为南方诸政权核心区域的政治中心 , 更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 它还曾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 所以在如今已经报道的六朝墓葬之中 , 有四分之一都集中在了南京地区自然也不足为怪了 。
墓葬的基本观念多源于汉代 , 在六朝墓葬当中也能够看出来自汉代的一些影响 , 无论是从一般的墓葬来看 , 还是从皇室的墓葬来看 , 汉代模式的延续都有着不容程度的体现 。 在已经出现的墓葬形制当中 , 书中就提到了一种明显源自汉代的墓葬形制——双室砖墓 。 双室砖墓处于南京地区墓葬发展的第一阶段 , 正如下图所示 , 双室砖墓中连接前后两个墓室的只有简单的券门 , 隔开了宽敞的前室和狭窄的后室 , 从平面上来看 , 双室砖墓呈现出两段式或束腰式的外型 , 整体来看更加固守传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