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摆脱“恋爱脑”,你需要的是这个能力
文/学乃身之宝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了一个顽强的松子 。
虽然她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还被家暴过、被欺骗过、被抛弃过,但她依然热爱生活,一次次站起来,期待美好生活的到来 。
或许,她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称颂,但对于爱得卑微、爱得失去自我的松子来说,却是悲惨的一生 。
看过影片的人很可能在想,为什么松子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呢?为什么那么容易相信男人呢?
如果用现在的一个网络流行词来形容,松子就是“恋爱脑” 。
那么,什么是“恋爱脑”,它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
文章图片
1.恋爱脑,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
恋爱脑,通常指的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到恋人和恋爱上,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意识狭窄,会出现管状思维,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能力减弱,同时伴有情绪容易失控,易激惹的行为特点 。这种现象放在亲密关系中,就形成了所谓的“恋爱脑” 。
就像松子,她很少理性分析自己的男友(比如,作家男友八女川),一旦遇到对自己好的男生,就会“勇敢”付出,只看对方的优点,忽略缺点,而且对对方的话言听计从;她还不听朋友的建议,明知男友阿龙是暴力男,且控制欲很强,她还是不离开,哪怕是下地狱,她也跟着,这种“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全方位沉浸,无怨无悔付出”是“恋爱脑”的主要特征 。
除此之外,害羞、期待、对被抛弃的恐惧、对回应的渴望,以及让伴侣爱上自己的强烈动机,也是“恋爱脑”们很难抵抗的 。
文章图片
2.“恋爱脑”的人,通常是焦虑型依恋模式
【恋爱|摆脱“恋爱脑”,你需要的是这个能力】前面我们说了,恋爱脑,是一种把爱情和恋人作为生活重心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和焦虑型依恋模式有关 。
焦虑型依恋模式和小时候与父母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 。“恋爱脑”们很可能是从小缺爱,没有在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所以在成人后走进恋情,容易患得患失,害怕对方离开 。就像影片中的松子,从小缺爱,才如此渴望被爱,一旦有人对自己好,就会“奋不顾身” 。
也就是说,“恋爱脑”们对伴侣感受到的不是爱和信任,而是一种“情感饥渴”,希望对方能满足自己缺失的爱,渴望伴侣和自己亲密,同时又敏感多疑,希望和对方随时保持联系,在感情中特别喜欢试探对方,会为了现有的关系而讨好对方,也习惯自我牺牲式付出,很难独处,害怕自己被抛弃,一旦和恋人建立联系,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 。
但这样的依恋模式,很容易断送这段感情 。
因为这是一种激情式爱,缺乏理性思考,且构建的是不对等的关系,而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 。
就像松子,她在恋爱中总处于卑微的状态,总是牺牲自己,而这不仅让她失去了自己,还让对方不懂得珍惜,进而用她的付出作为控制她的手段 。
可见,一个从小缺爱的人,成人后很容易和他人建立焦虑型依恋模式,也很难获得自己想要的爱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
- 备胎 “我有备胎,等玩够再嫁也不迟”女人自信过头,想嫁才知已成笑话
- 渣男 《2022年渣男语录合集》:“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 过年 “你媳妇回娘家过年,咱家20来口人的年夜饭谁做”“我没媳妇了”
- “草包”领导一上任,就喜欢大肆做这3件事,无一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