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故事|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八 )
猫果小学现在比希望小学还破 , 大家看了就不会想来的 。
完颜阿骨朵:
其实看完王一的故事 , 我都冲动带着家去大理了 , 孩子五岁半 , 今年升大班 。
小开心周莹:
3-6岁 , 家长变 , 孩子立即变 。 哪怕6岁以上 , 家长也别放弃改变自己啊 。
丑丑:
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 , 今天聆听了陈钢老师的分享 , 真是如醍醐灌顶……
感谢陈钢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 感谢家长朋友的配合 。 学习为人父母的智慧 , 读懂孩子 , 和孩子一起成长 , 这是美好的事 , 也是“丑故事”的主旨 。
这个群会一直在 , 教育的过程中 , 我们肯定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 大家可以继续交流分享 。
完颜阿骨朵:
赶上了个尾巴 , 很感谢丑丑还有陈老师 。
码爸爸 -姜老师:
明白理解陈老师说的“八卦”了 , 其实在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 这就是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原理了 。
8月27日陈钢老师又抽空上线了
陈钢:
抱歉大家 , 开学季各种忙 。 上次交流很仓促就结束了 。
从这几年和大城市家长的交流看 , 所谓内卷确实够厉害的 ,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 , 升学率和学校排名压力逐级传递到一线教师 , 再有教育追求的老师 , 在这样的环境中 , 也难免不知不觉地从“教书育人”拐向了“教人达标” 。
我接触到不少离开体制的老师大多是接受不了这种现象 , 而选择走出来的 。
但毫无疑问 , 大多数高水平有追求的老师仍然在学校体制里努力工作 。 我觉得这些教师非常让人尊敬 , 他们在最重要的教育现场 , 在“育人”和“达标”的两难之间穷尽可能 , 为未来育人 , 而不是追求为过去时代定下的标准 。
他们需要来自同事的支持 , 更重要的是 , 来自孩子家长的支持 。
记得四五年前在猫果社区也做过一次比较全面的 ,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调查 。 资料汇总后交给教研团队 , 请团队拿出模拟解决方案 , 要求是尽最大可能满足或平衡所有家长的诉求 。
经过好复杂的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大规模解决方案是唯一的——小学阶段几乎就是现有的教育体制 。
这个结果太扎心了 。 所以我们的教育研究把主体转向了家长和教师:孩子本就应该是这个成人世界的自然后果啊 。
Greenery:
陈老师 , 能否谈谈双减政策下 , 家庭如何赋能孩子?没有了培训班 , 父母上手辅导又要鸡飞狗跳 , 或者干脆就没那个能力辅导 。 这些情况怎么办?
陈钢:
@Greenery?讲个猫果语录:期待毁人 , 信任养人 。
娃要的是家长的信任 。 有这个关系了 , 娃就会信托家长以支持者和顾问 , 教练的角色 。 在娃自己是成长主体的前提下 , 自然会寻求来自家长的支持 。
总之一句话:家庭教育不要推娃 , 总是推娃 , 就把娃的事变成了家长的事 , 成长主体就不是娃了 。
要通过关系的调整让娃自己跑起来 , 只要娃跑起来了 , 再难看也是对的 。
丑丑:
我们就喜欢推 , 死命的推 , 然后娃就站桩了……
陈钢:
@丑丑 是的 , 不动 , 假乖 , 出格 , 丧……
shu:
说的太好了 。
田培培:
站桩——说的太形象了 。
Greenery:
原来问题的本质是推娃 。 那又一个问题:内驱力到底怎么去激活?
陈钢:
一般我们会建议家长去回忆自己初恋勾搭成功时的那一刻 。 被爱的孩子就是那样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 。
doubao:
我感觉在接受娃不写作业这个事情上挺难的 。 不用面对的时候 , 觉得自己一定要做到不评判 , 只是问一下 。 一问不要紧 , 控制不住的火气就来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真凶 故事:过了74年才发现真凶另有其人,凭一双拖鞋为死者洗冤
- 美国 当事实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说服力完全不同 | 把故事重塑的威力
- 结婚 为什么你越是心疼伴侣,却越是不被理解?看完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 哈佛 农民父亲靠着“讲故事”,把儿子送进哈佛,成了科学家
- 财富|关于财富、成功和爱的故事
- -01-杨绛曾写道:”丑人照镜子 小姑子出嫁前,婆婆就给她定了很多规矩
- 表白|幼师写纸条向司机表白被拒,网友吐槽字写得丑,本人回应:太紧张
- 爱情|一个人,是不是“故事”多,看细节
- 一个人,是不是“故事”多,看细节
- 稳字当头全力保障供电!子丑寅卯辰巳 震撼大片!电力保供风雪十二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