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的喜欢/爱对我来说太沉重”。|“你越爱我,我越想逃”:爱上了一个回避型依恋者,该怎么办?
“我觉得你的喜欢/爱对我来说太沉重” 。
这是豆瓣小组「回避型依恋」里回避的经典语录帖中获赞最高的一句 。 如果你正在或者曾经“不幸”跟回避型依恋的人恋爱 , 那这句话 , 肯定不陌生吧 。
文章图片
回避型依恋(AvoidantAttachment)是成人三大依恋类型之一 , 其他两种分别是:安全型依恋(SecureAttachment)和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PreoccupiedAttachment) 。
在三种类型中 , 回避型依恋的人“槽点”最多 , “杀伤力”最大 , 跟他们谈恋爱堪称“自虐” 。
如果爱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 就像恋爱类的电子游戏一样 , 那我们肯定会选择安全型的另一半 。
然而现实是 , 爱情没什么道理可言 , 我们也无法在爱上一个人之前就深入了解到ta的依恋类型 。 所以 , 许多人都在爱上之后才发现 , 和ta相处那么难且痛苦 。
那什么样的人是回避型依恋呢?
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 第一个就是开篇那句话所体现的:
(1)亲密恐惧(Fearofintimacy) 。
他们渴望被爱 , 又拒绝被爱 。 在刚接触时 , 甚至给人相反的感受 , 他们是那么的热情 。 但一旦进入关系 , 会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疏离和冷淡 , 一点没有恋人间的亲密感 。 你会觉得 , 怎么都走不进他们的心里去 。
这是因为 , 他们对情感浓度的感知和我们不同 。 我们觉得亲密度30%的情感 , 在高敏感的回避型心中可能已经高达90%了 。 这让他们感到恐惧 , 从而想要逃开 。
文章图片
(2)假性独立(Pseudo-independence) 。
他们看似独立 , 且强调独立 , 注重人和人之间的界限感 。 但实际上不是他们真的不需要 , 而是他们压抑了自己对关系的需求 。
这种营造出来的独立人设只是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防御机制 。
因为他们害怕真的亲密起来、产生依赖后 , 自己没有办法维持这段关系或者无法百分百保证对方会一直对自己好 。
于是 , 为了不让自己受到这样的伤害 , 不如就让自己相信“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 我喜欢孤独的感觉 , 我更适合一个人” 。
亲密恐惧和假性独立的背后 , 其实都是自卑的人格和压抑的防御机制在作祟 。
那这种依恋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是在童年早期形成母婴依恋时 , 遭受过父母的情感忽视 。 婴幼儿因为弱小 , 天生对父母会产生依恋的需求 。
当他们产生亲密的渴望时 , 如若父母给予积极的回应 , 那么 , 在孩子心中就会产生被爱的安全感 , 形成安全型依恋;相反 , 如若父母比较冷漠 , 拒绝回应他们的需求 , 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和痛苦 。
小时候 , 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 长大后就如何处理和爱人的关系 。
母婴依恋模式的延续是成人回避型依恋产生的主要原因 , 但不是唯一原因 。 还有的回避型依恋产生于成人后 , 早期或者重要恋情创伤经历中 。
可能在某次深刻的恋情中 , 自己的亲密依恋、依赖和付出最终没有换来好结果 , 只留下了伤害 。
但正如前面所说 , 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被爱的 , 只是说服自己拒绝他们认为“过度”的亲密关系 。
【“我觉得你的喜欢/爱对我来说太沉重”。|“你越爱我,我越想逃”:爱上了一个回避型依恋者,该怎么办?】更有趣的是 , 在还没确立关系前 , 他们甚至是更热烈的那一方 , 只是一旦确立关系或对方也明确表示了情感 , 就会触发那个“回避按钮”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致我们人生中,那些说散就散的人
- 张萌: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我有三大方法
- 我爱过你,后来放下了
- 经常在办公室讽刺我们的女同事,净身出户了,如今送外卖为生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我们终究和次爱的人,一起欢喜了余生
- 深爱不纠缠,是我赠给你的最后的温柔与疼爱
- 看着我 半夜我一睁眼,她在直勾勾的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