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斌:心理咨询行业亟待完善法规|封面人物( 二 )


在心理咨询需求大、心理师少的情况下 , 另一个问题是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 部分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全职心理卫生服务人员 , 大多由医院内的医生或护士兼职担任心理咨询、治疗等工作 。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卫生管理部门不允许非医学背景人员进入医疗机构工作;或是因为医疗机构内心理健康服务收费较低 , 较少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愿意全职担任此项工作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师王琰曾在调研中分析 。
而如果患者寻找私人诊所 , 因为缺乏足够监管 , 所获得的服务参差不齐 。 学者张俪围绕昆明市的心理咨询做了十年田野调查 , 她指出:“获得开办私人诊所的顾问证书不需要太多培训 。 许多治疗师毫无准备 , 缺乏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困境中的客户 。 因此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私人咨询这种职业的声誉受到了损害 。 大多数需要帮助的人更喜欢参加由知名、受人尊敬的‘大师’领导的团体咨询培训会 。 ”
谢斌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心理治疗的专业性:在一个规范的行业里 , 应当各家都有所长 , 由服务对象选择适合自己的 。 相较于讨论中西文化概念中的心理疾病是否需要应对不同的治疗方式 , 谢斌认为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仍处于流派多、理论多的粗放发展阶段 , 还没有进入这么精细的运转中 。
在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质和量的要求都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 近年来心理健康服务发展迅猛 。 各级政府接连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 , 或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建设 , 或是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
2018年 , 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 目标是在试点地区逐步建立起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 要求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 , 4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 。 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 , 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 202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要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 国家卫健委设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 各机构发布了多项关于精神卫生的调查研究 。
目前 , 全国存续的心理咨询机构累计超过十万家 。 疫情前 , 每年心理咨询机构平均增速在40%以上 , 其中广东省、江苏省的心理咨询机构数量破万 。
专业技术能够解决专业范围的问题 , 但解决不了专业之外的问题 。 张俪指出 ,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中国城市的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 , 是其被认为提供了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的潜在答案 , 兼具科学与神奇效果“双重光环” , 被认为是能解决当今中国个人、家庭和组织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方法 。
《南方人物周刊》与谢斌聊到这一观点 , 并提及当下的“空心病”和时代情绪同样困扰着一些心理咨询从业者 , 谢斌回答:“心理医生还是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专业位置上 , 不要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 。 疾病之外的 , 我认为哲学问题还是归哲学解决 , 社会问题归社会解决 。 ”
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对谢斌的专访:
|谢斌:心理咨询行业亟待完善法规|封面人物
本文图片

▲谢斌在工作中图/受访者提供
行业应规范 , 让公众“用脚投票”
南方人物周刊:这几年心理咨询相关的文化产品非常热门 , 包括书、影视、播客、自媒体等等 。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谢斌:我觉得心理类文化产品的畅销或影响巨大 , 不是这几年才有的 。 1980年代我读大学时 , 很多同学就去书店买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著作 。 我本科是医学系 , 因为看了很多弗洛伊德的书 , 就想研究心理 。 但我们医学生无法读心理学研究生 , 我就跑到和心理学关系最密切的精神科了 。 后来我问过很多朋友、同事 , 他们也是受心理学书籍影响来精神科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