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 / Cyte编辑 / KY主创们“不知道 不明瞭 不想要 為什麼 我的心 明明...|喜欢说“没事,不用回我”的人,才是最在乎对方回不回复的人(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恐惧型依恋的人
研究显示 , 具有高回避和高焦虑特点的依恋类型与痴迷性想法相关(Doronetal.,2009) 。
在成人依恋类型中 , 恐惧型依恋的“回避亲密”和“焦虑被弃”程度都很高 。 Ta们期待但又恐惧亲密 , 这种矛盾的心态驱使ta们在亲密关系中想主动靠近 , 但又害怕被拒绝和欺骗 , 所以还是不愿与人亲近 。
所以即使对方回复积极询问 , 拧巴的ta们还是会坚持说着“没事” 。
2.无法忍受不确定的人
Freeston等人提出了“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theIntoleranceofUncertainty,简称IU)的概念 。 它影响着“不确定”和“担心/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Carleton,2007) , 被用来衡量我们对不确定的容忍度 。
对于IU高的人群 , ta们对不确定的容忍度较低 , 更容易感到焦虑 。 Ta们会脑补出很多可能性 , 比如“ta不喜欢我了”、“ta想和我保持距离”等等让自己产生威胁感的猜测 。
在这种想象中的危险情形下 , ta们会强烈渴望寻求确定性的答案(Kruglanski,Webster&Klem,1993) , 因此更倾向说出“没事 , 不用回我” 。 从某种程度上 , ta们暂时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不回“的确定性 , 来抵抗千万种的不确定性 。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 , 不如试一试下面的冥想(点击卡片即可播放) , 让你在遭遇“不确定”时 , 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和稳定 。
文章图片
你企图在关系中主动支配自己被遗弃的状态 。
如果对方不回 , 你就相当于陷入了被遗弃的状态 。
ClaudiaBlack博士认为 , 情感上的遗弃(emotionalabandonment)常源于童年时期 , 一个孩子的情感需求常被父母忽略或拒绝 。
那么 , 面对被遗弃 , 孩子能怎么办呢?
弗洛伊德观察到18个月大的孙子会玩“fort/da游戏”:母亲不在时 , 孙子拿着用细线拴着的木轴 , 把木轴扔出去直到看不见的时候喊着“fort”(德语意为“去/不见/消失”) , 然后拉回来时兴高采烈地喊“da”(德语意为“来/在那儿”) 。
儿童通过重演这个消失与复现(disappearanceandreturn)的游戏 , 象征着自己在与母亲被动的关系中占据主动 , 以此补偿母亲缺席时自己被遗弃的焦虑 。
当人们在关系的摆荡中说出“没事 , 不用回我” , 就好比孩子扔出了那个木轴 。 这样一来 , 我们好像掌握了一种主动性:即使面临对方不回复的现实 , 也是因为我们主动先说了不用回 。
于是 , 被遗弃不再像童年时那样让人无能为力;我们重获了一种尝试找回主动权的可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应对侵入性想法
很多时候 , 这句“没事”是说给自己听的 。 我们以为说完就不会再想 , 结果那些想法却更顽固了 。 比如 , 我告诉你 , 不要去想一只白色的熊 。 相信你脑海中已经浮现了白熊的样子 。
这就是DanielWegner(1994)根据“白熊实验”提出的“讽刺进程理论”(IronicProcessTheory):你越是压抑某个想法 , 它就越会冒出来 。
因此 , 首先不要试图对抗或避免它 , 或许你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KY作者 / Cyte编辑 / KY主创们“不知道 不明瞭 不想要 為什麼 我的心 明明...|喜欢说“没事,不用回我”的人,才是最在乎对方回不回复的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作者:黎荔这是一个落叶萧萧的季节。|不要辜负了落叶
- 作者:黎荔本来 一去江湖远,但求归心宁
- 高圆圆 高圆圆真太沉得住气了!
- 作者:黎荔国庆长假返乡 回到故乡,我放慢了节奏
- 本文转自:上海长宁“夜以继日”“白加黑”“连轴转”“不眠不休”……自上海本轮疫情开始后这...|这些天,长宁这些医务工作者的朋友圈刷爆了……
- 作者:黎荔近些日子 雨中盛开的花
- 作者:黎荔记得两年半前的清明节 向着旋涡的核心处
- 作者:黎荔“千里莺啼绿映红 捕捉风的形状
- 本文转自:讽刺与幽默滴▲ 钓← 无题← 太空之钓漫画/杨树山编辑/岳秋童编审/肖承森...|钓的重点是诱饵
- 本文转自:686新闻工厂作者| 乔陌朗读| 海墨本期编排|谢耀鑫监制| 王坚你有没有一个...|夜读 | 朋友圈的访客记录,我不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