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忙碌一天准备生日惊喜,却被爸爸一秒“打脸”( 二 )


文章图片
再看这一盘西红柿做成的梅花 , 不正是“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吗?
母女忙碌一天准备生日惊喜,却被爸爸一秒“打脸”
文章图片
而这位妈妈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
“我想让女儿回想起童年的时候有一种美好和幸福感 。 ”
一顿美观而诗意的早餐 , 不仅带给孩子饱腹的满足感 , 也教会孩子对待生活的仪式感 , 让孩子学会经营幸福 。
无独有偶 。
杭州有一对父母 , 也用特有的仪式感 , 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的幸福 。
去年5月底 , 董阿姨的儿子即将大学毕业 。
为了见证这一重要的时刻 , 董阿姨和丈夫决定从杭州出发 , 骑车去北京 , 给一年没见的儿子一个惊喜 。
母女忙碌一天准备生日惊喜,却被爸爸一秒“打脸”
文章图片
两人穿越浙江、江苏、安徽等城市 , 骑了1459.1公里 , 历时20天 , 终于抵达了北京 。
得知父母专程来看自己后 , 儿子兴奋地跑出学校 , 与父母紧紧相拥在一起 。
虽然最终由于疫情原因 , 毕业典礼没能如期举行 。
但这一刻 , 因为有父母陪伴左右 , 儿子的内心仍是无比满足的 。
德国学者辛格霍夫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写道: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 , 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 。
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 , 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 , 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 。 ”
作为父母 , 我们注定要与孩子渐行渐远 。
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仪式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 给予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 。
有了这种能力 , 当孩子独自面对生活时 , 哪怕面前有再多的岔路口 , 他们也能走向快乐的彼岸 , 把琐碎的日子经营成动人的诗篇 。
有仪式感的教育 , 最能唤醒孩子的勇气
电影《奇迹男孩》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男孩奥吉天生面部有缺陷 , 虽然经过了大大小小27次手术 , 但五官依旧极度扭曲 。
为此 , 他从出生起 , 就一直待在家里 。
直到7岁那年 , 奥吉终于鼓起勇气 , 决定进入毕彻预科学校念书 。
但 , 顶着如此特殊的一张脸 , 奥吉在上学前 , 心里还是止不住地打鼓 。
而父母 , 也察觉到了儿子的不安 。
终于到了去学校的日子 , 奥吉惊喜地发现:
全家人都盛装打扮 , 爸爸还特意穿上了一身崭新的西装 , 只为送自己去上学 。
也正是这个小小的仪式 , 悄然化解了奥吉的恐惧 。
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告诉我们:
当我们因事物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惶恐不安时 , 可以通过一段预测、设想的过程来降低内心的不安 。
而仪式感 , 往往有着固定的形式与程序 。
让孩子参与到仪式中来 , 就是战胜恐惧的第一步 。
我有个朋友叫王芳 , 她和丈夫因工作原因 , 没法亲自带孩子 , 便把1岁多的儿子舟舟送回了老家 。
直到舟舟上小学二年级 , 夫妻俩才把儿子接回自己身旁 。
虽然老家的外公外婆一直对孩子很好 , 但王芳还是苦恼地发现:
舟舟十分胆小内向 , 时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话胡思乱想 , 与同学交往时也总是唯唯诺诺 。
直到半年后 , 我在王芳的朋友圈里看到舟舟演讲的视频 。
只见他眼神坚定 , 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
面对我好奇的询问 , 王芳告诉我 , 一开始 , 她也不知道该如何鼓励孩子 。
直到看到一则一家三口坚持晨跑的新闻 , 于是她也拉着丈夫和儿子每天早上跑步 , 每周组织一次家庭谈心活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